SMC 資料庫
2021年04月10日,一則回應中火空屋排放量的臉書貼文指出:燃煤發電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進而導致溫室效應,是臺灣雨季不下雨的原因。
流傳貼文中引用的新聞:
這次乾旱很有針對性,鄭明典(現任中央氣象局長)畫紅圈:就衝著臺灣來
流傳貼文截圖:
圖片中文字如下:
看到這則新聞,其附圖紅圈所示周邊區域的獨指臺灣乾旱,不免聯想起,李富城氣象主播107/6/7的一番見解:
這個(107年)梅雨(下雨)季為何沒有大雨,說穿了一點也不奇怪,臺灣的上空太熱,熱到空氣無法對流,離開地面50公尺吹的都是西南風,即使有鋒面南下,東北風也太淺簿,雲層難以發展,雲的厚度不夠,自然也就不會下雨。
其原因二氧化碳(CO2)太多,溫室效應使然,簡單的說“煤燒的太多”,臺灣不下雨(下雨)原來是用燃煤發電結果二氧化碳(CO2)過多產生溫室效應,臺灣上空太熱,形成雨(下雨)季不會下雨。
錯誤的能源政策,讓臺灣變成了不斷燒媒的熱鍋,引發的連鎖效應,造成後續的諸多問題不斷,請應該醒醒了!
這個訊息已引起網友關注,對此,Mygopen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協助,邀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威良,解析以下訊息:
解析:
以下論述「臺灣不下雨(下雨)原來是用燃煤發電結果二氧化碳(CO2)過多產生溫室效應,臺灣上空太熱,形成雨(下雨)季不會下雨。」是否符合科學事實?
我們可以將這個網傳訊息拆解為三個部分來討論。
- 臺灣燃煤電廠排放二氧化碳會否直接加強臺灣的溫室效應?
不會,由於風會使氣體流動混合,因此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之後,並不會長久停留在排放源頭附近。臺灣的燃煤電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不會持續累積在臺灣上空。整體而言,二氧化碳在全球的空間分布相當均勻,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沒有顯著的地域性差異。
- 溫室效應是不是導致「臺灣上空太熱」的原因?
不是。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是因為二氧化碳對地球表面所放射出的紅外線的有很強的吸收能力,但對陽光的吸收力較弱,因此大部分陽光能穿透大氣層加熱陸地與海洋。而地表與海面放出的紅外線大部分被二氧化碳吸收後,二氧化碳會再放出紅外線加熱陸地與海洋,達到增溫的效果。從垂直方向來看,地表放出的紅外線會被二氧化碳吸收而逐漸減弱,到達高空的能量較少。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對大氣的加熱會隨高度遞減。在海拔約十公里以上的高空,溫室效應甚至對大氣有冷卻的效果。因此,即使臺灣上空真的太熱,也不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直接造成的結果。
- 臺灣上空太熱,會不會導致雨季不下雨?
這兩者之間並非直接的因果關係。當臺灣被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籠罩時,對流被下沉氣流壓制而不易發生,颱風也只能繞行高壓邊緣,造成降雨減少。此時臺灣上空也會因高壓的下沉氣流而增溫。然而這並非表示上空太熱是不下雨的直接原因。另外,網傳文字所引述的現象發生在梅雨季,這時的降雨主要是鋒面系統所造成,較重的冷空氣切入較輕的熱空氣下方,使熱空氣被抬升而形成降雨。臺灣上空太熱和降雨是否發生也沒有直接關連。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 Taiwan)根據科學研究提供專家意見,希望能成為媒體與科學家的橋樑,歡迎各界踴躍合作。更多資訊請上:https://smctw.tw/。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