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年(2021)1月29日,澳洲醫藥記者Dyani Lewis撰寫一篇刊載在《自然》(Nature)期刊的新聞〈COVID-19 rarely spreads through surfaces. So why are we still deep cleaning?〉,提到新冠病毒雖然在不同材質的物體表面有不同的停留時間,但藉由被污染的物體表面傳播(fomite transmission)的風險都很低[1],報導中引述一篇由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學戈德曼(Emanuel Goldman)教授發表在《刺胳針傳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評論文章指出,幾乎沒有證據支持SARS-CoV-2會透過一個受污染的表面從一個人傳染到另一個人,認為觸碰物質表面的傳播形式(Surface transmission)風險相對較低[2],報導中也討論到現行各地區環境消毒是否有效阻隔病毒傳播。

另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也在今年(2021)4月5日更新了SARS-CoV-2傳播形式與暴露風險的科學摘要[3],說明主要感染的方式為「暴露在帶有新冠病毒的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但指引中仍特別強調現行所有的建議措施都能有效預防新冠肺炎的傳播,包括:標準的洗手流程、環境清潔與消毒[4][5]。

上述參考資料:

  1. Lewis, Dyani. (2021) "COVID-19 rarely spreads through surfaces. So why are we still deep cleaning." Nature 590.7844: 26-28.
  2.  Goldman, Emanuel. (2020) "Exaggerated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by fomit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8: 892-893.
  3. Science Brief: SARS-CoV-2 and Surface (Fomite) Transmission for Indoor Community Environments
  4. Scientific Brief: SARS-CoV-2 Transmission
  5. U.S. CDC: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Your Facility

國內報導與討論:

  1.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防疫消毒「有噴有保障」?
  2. 新頭殼:因應疫情升溫進行環境清消 高嘉瑜:消毒範圍3日內勿遛狗!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6月01日
國立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翁瑞宏

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後,科學家即開始探討此病毒的傳播途徑。就在2020年的四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一項受各界矚目的研究[1],結論重點在於新冠病毒可透過氣溶膠(aerosol)和環境媒介傳播(fomite transmission;環媒傳播),因為該研究觀察到病毒在氣溶膠中可存活數小時,在塑膠和不鏽鋼表面長達數天後仍具傳染力(取決於病毒量),傳播形式可能和院內感染以及超級傳播事件有關。隔月,世界衛生組織就建議家戶和社區機構皆應對於物體表面進行清潔和消毒,尤其是經常觸摸處。爭議是,同年八月柳葉刀的傳染病期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出微生物學家撰寫的評論[2],反而認為環媒傳播是相對次要的傳播途徑。雖然美國疾病管制署(CDC)試圖釐清問題,學界仍舊存在爭論。

要瞭解這項問題,就應先認識新冠病毒的結構。這是一種包膜病毒,其核酸遺傳物質位於核心,被殼蛋白包裹,外層的包膜上具有在感染過程中可附著於人類細胞的棘蛋白。新冠病毒的包膜極不穩定,接觸清潔劑中的表面活性劑後可迅速被破壞。

目前已知,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傳播風險取決於:1) 疾病盛行狀況;2) 感染者的排出量,但戴口罩可以大幅減少;3) 在氣流和通風的影響下,排出的病毒顆粒沉降在物體表面;4) 會損壞病毒顆粒的環境因子,例如過高的溫度和蒸發;5) 病毒顆粒從污染的物體表面轉移到手,和從手轉移到顏面黏膜 (鼻、口、眼睛) 的速率;以及6) 通過黏膜而引起感染所需的病毒量。值得討論的是,上述暴露條件在醫院和實際社區環境中的出現情境必有差異;相較於社區環境,醫院較有可能出現新冠病毒的環媒傳播。不過,因為有上述多項因素會影響新冠病毒的環媒傳播,加上鮮有關於環媒傳播引發的社區感染病例,此途徑的社區傳播遂被認為具有相對較低的風險。

儘管實驗室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在物體表面生存,但並未測試實驗室以外的條件,並且實驗設計是使用大量病毒,也不符合現實狀況。此外,透過定量微生物的風險評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研究[3],理解經由環媒傳播而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很低,通常不到萬分之一。進一步地,由於空氣的稀釋、攜帶者的移動、以及破壞病毒的環境條件(如陽光),新冠病毒在室外表面的傳染力預計會低於室內表面。可確信洗手能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環媒傳播,而每天進行一至兩次的表面消毒對於降低感染風險的效益並不大[4],如此可以解釋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接種疫苗相較於環境消毒是較有效的防疫手段。

台灣現今因為疫情爆發,城市廣泛實施消毒,甚至在車站設置鞋底消毒水盤,希望降低沾附病毒的傳播風險。然而在多孔的表面,無法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檢測到活病毒,因為多孔表面可使氣溶膠的液滴快速蒸發,尤其處於通風和不斷變化的環境。

為了防疫而過度強調維持物體表面的乾淨,不僅佔用執行社區防疫者的時間,也浪費資源。使用消毒產品亦需按照製造商的指示,不當使用也會增加中毒和傷害的機會。管控環媒傳播更好的防疫作為,應該是保持通風或淨化人們呼吸的空氣。不過,防疫也要考量心理因素,避免恐慌可安定心理,並抑制疫情發展。儘管新冠病毒經由環媒傳播的證據有限,但清潔和消毒可讓身處感染者周遭的人們略感安心。

參考資料:

[1] Van Doremalen, Neeltje, et al. (2020).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16: 1564-1567.

[2] Goldman, E. (2020). "Exaggerated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by fomites.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8: 892-893.

[3] Wilson, A. M., Weir, M. H., Bloomfield, S. F., Scott, E. A., & Reynolds, K. A. (2020). "Modeling COVID-19 infection risks for a single hand-to-fomite scenario and potential risk reductions offered by surface disinf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49.6: 846-848.

[4] Doung-Ngern, Pawinee, et al. (2020). "Case-control study of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risk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fection, Thailand.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6.11: 2607-2616.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