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3年12月8日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ion)與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共同於COP期間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該評比今年度包含67個國家,台灣今年的評比分數為36.94分,排名第61名。連續多年,台灣在此評比中的排名都在50名之後,但其評分的方法、指標也有爭議之處。據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看法。


專家怎麼說?

2023年12月8日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趙家緯

Q1. 這個指標代表的意涵是什麼?排名代表國家的氣候政策執行的好或不好嗎?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是由環保團體看守德國組織(Germanwatch) 協同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發展的評分指標,自2005年起每年針對主要排放國的減碳政策加以評比,評比項目包括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低、變化趨勢、人均耗能量、再生能源占比等量化項目,並邀請各國專家填寫專家問卷,為該國的國際與國內氣候政策評分。

此評比中所採用的項目,符合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重點。但若與其他評比相互比較,則顯現其有矛盾之處。如追蹤各國氣候承諾是否充足的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指出印度的減量承諾「高度不足 」;但CCPI評比中其減量承諾跟巴黎協議減量路徑「高度相符」。而在能源使用項目上,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ACEEE)的節能政策評分卡上,德國名列前三,墨西哥僅為第14名,但在CCPI能源使用這項的評分中,墨西哥表現卻是高於德國。

Q2. 政府多次提到這個指標不具參考性,原因是什麼?它的指標設計或資料哪裡有問題嗎?

對臺灣而言,CCPI不合理之處,一是過往出現指標評比引用的排放量資料庫,顯著高估台灣的排放量。CCPI指標曾在2019年高估了7.4%之多的台灣排放量。這也導致明明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顯示,2019年是台灣近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幅最高的一年,總排放量降幅達到3.5%,但在其引用的資料庫卻仍增加0.7%。

另在CCPI的評比方法學中,基於各國經濟發展條件、歷史排放量趨勢,給定台灣與韓國相對他國更加嚴苛的減碳責任,要求台韓應於2030年時將人均排放量降至2.5噸,相當於10年間須減量80%。相較之下,日本僅須減量65%,降至3.3噸,美國僅須減量56%,降至7.6噸即可。 也因此在權重占比較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就算是台灣將2030減量目標提升至符合淨零路徑的40%,都難以爭取到較佳的成績。

本次評比中,再生能源成長趨勢是臺灣表現最佳者,名列16名。但其他與再生能源在總能源供應占比相關的指標,表現仍差。此指標要提升,則與石化業轉型跟運具電動化有關,因此不宜將排名錯誤解讀臺灣再生能源政策規畫不當。

Q3. 除了這個指標之外,還有其他指標可以評估台灣在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績效嗎?為什麼您認為那是更能評估實際情況的指標?

CCPI嘗試納入多個面向綜合評比,但在再生能源、節能上,都有更適合的指標。而若是在氣候治理面向上,則建議應該採用Climate Action Tracker 的氣候治理指標,建構自我檢核能力。

2023年12月8日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

Q1.  這個指標代表的意涵是什麼?排名代表國家的氣候政策執行的好或不好嗎?

CCPI是由德國非政府組織「德國觀察」於2005年創辦,其目的在提高國家及國際間的氣候政策透明度,並用於比較67個總計佔全球排碳90%以上之國家和歐盟的減排努力。個人曾經在2006年拜訪其德國辦公室,其後也曾多次在會場就其方法不能反映公約的「共同而容有差異」原則,表示關切。對方主事者 Jan Burck先生多次強調,他們是嘗試透過指標的評比來推廣自己(主要是德國)的氣候行動理念,無意進行國際間的競賽,且也無力對於不同類型國家之特性(special conditions)加以分類評比,所以他表示,這不是一個好與壞的競賽,而是一個「德國觀察」視角的持續追蹤,可供各國自行參照之用。

Q2.政府多次提到這個指標不具參考性,原因是什麼?它的指標設計或資料哪裡有問題嗎?

「德國觀察」指出,CCPI使用其自訂標準,著眼於四個類別,即溫室氣體排放(佔總分的40%)、再生能源(20%)、能源使用(20%)和氣候政策(20%);其中CCPI所號稱獨特的「氣候政策」部分,主要用在評估各國在落實《巴黎協定》政策目標上的進展。對於台灣而言,問題是出在這個方法所採的比較範圍十分狹隘,以及相對主觀的氣候政策評估方式。

對於前三者而言,台灣雖為世界生產再生能源設備、電動車組件,卻必須獨自承擔排放不利的評分,這不公平;其次,獨立電網、地幅狹窄而必須依賴進口燃料的台灣,再生能源開發困難、能源使用的碳排亦難以降低。此時面對CCPI狹隘的評估範圍,早已注定像台灣一樣國家的不利,例如使用核電而非再生能源的韓國和日本。相對者,會有利於像設定2070年才淨零卻排名第7的印度。

Q3.除了這個指標之外,還有其他指標可以評估台灣在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績效嗎?為什麼您認為那是更能評估實際情況的指標?

目前國際間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指標可供參考,但是對於涵蓋廣泛的氣候行動來說,似乎都無法反映一國的真實情況。此時,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的全球大氣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EDGAR)所提,較為原始資料類型的排比,或許更適合一個國家的體系性自我檢視,畢竟氣候行動包括了法制化目標、減碳、調適、能力建置、科技、財務,以及經社環境與教育。甚至近來更關切農業及食安、公共衛生、原民、性別及公正轉型與氣候行動反彈效應等的處理,不是像CCPI這樣一個有限面向的評估指標可以客觀評價的。所以回歸我國當前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在施政架構下,建立全面的施政管考與預算主審計,尤其強化12項淨零政策下的績效評估與資訊透明公開,方為正解。若有需要,則可針對特定問題,如當前全球尚在規劃中的氣候調適,研議台灣自定的指標,如此才是正道。

2023年12月20日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高銘志

Q1. 這個指標代表的意涵是什麼?排名代表國家的氣候政策執行的好或不好嗎?

理論上此類指標當然期待達成評比各國整體政策法規,對於氣候變遷議題之應對能力,而各國評分的組成,主要有四個重要項目,以溫室氣體排放量之評分佔最高(40%),其餘分別是氣候政策、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各佔20%滿分是一百分。

既然,氣候政策只佔1/5之比重,故最後分數不等於氣候政策的優劣。

Q2. 政府多次提到這個指標不具參考性,原因是什麼?它的指標設計或資料哪裡有問題嗎?

長年環保或氣候團體很喜歡用這一個指標攻擊政府,但我長年來都說,這一個指標,一望即知,即有很大的缺失。

若以全球溫室氣體前十大排放大國來看,印度之表現竟然可以名列前茅(形式第七名,實質第四名)。甚至比很多歐洲國家或英國好,很難令人相信。另外,德國也是這樣子,作為排放大國之一(如圖一,德國屬於高排放國家),其形式排名第十四名,而其他排放大國大多在榜上敬陪莫座。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在短期間內就會達到脫煤(coal phase out)的歐洲國家,竟然排名都輸給德國與印度,甚至電力排碳係數之低,在歐洲及全球有名的法國,竟然是評比中的中後段生。這實在很難讓人信任這一個評比的正當性。

不得不懷疑這個評比的目的,只是透過某種包裝,讓德國可以成為西歐的氣候模範生。

圖一   2024年評比之各國排放量(資料來源請參考CCPI網站

若只看評比中氣候政策一項(如圖二),其模範生恐怕也會跌破眾多專家眼鏡。以此評比的排名,未來各國在參採氣候政策時,恐怕要以越南,印度,中國,阿聯、智利、哥倫比亞等為表率。

圖二 2024年氣候政策排名(參考資料:CCPI 2024年報告 p.15)

這些分析並不需要透過方法學,而只要簡單地透過跨國的比較,就可以看到他個別指標在評比上的問題。

Q3.除了這個指標之外,還有其他指標可以評估台灣在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績效嗎?為什麼您認為那是更能評估實際情況的指標?

耶魯大學2022的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是國際間相當有名的評比報告。雖然其以永續環境主軸,但內容也有針對氣候變遷議題。而在此報告中所呈現之相對排名(請參考報告中pp36-37頁),似乎比較符合我們一般民眾對於不同國家間之認知。而台灣大概維持在中後段的角色,但不至於末座。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