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實現2050生物多樣性願景所需的轉型變革評估報告》(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 Report)原文: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 Report
IPBES發布新聞稿:Media Release: IPBES 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摘譯
報告的主要統計數據與發現:
- 50%:中度到高度依賴自然的經濟活動的產值佔全球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金額達58兆美元。
- 13兆美元:高度依賴自然的產業年產值,占全球GDP的15%。
- 31兆美元:中度依賴自然的產業年產值,占全球GDP的37%。
- 10兆美元:預估到2030年,在全球支持3.95億個就業機會,可能產生的商機與價值。
- 55%:自2021年以來,對環境有害的公共補貼增加的比例。
- 10.7兆美元:估計造成自然衰退最主要部門的年度外部成本。
- <15%:全球被認證為永續管理的森林比例。
- 46,955:作者分析的公民社會抗議的環境威脅記錄數量。
- ~40%:在87個國家中,由原住民和在地社群管理或擁有土地權的保護區和完整生態系統比例。
- 2%:2021年全球前1%人口持有的全球財富比例,而底層50%人口僅擁有1.85%。
關鍵訊息:
A:轉型變革是緊急、必要且具挑戰的 - 但仍可能實現
KM1. 為了實現公正且永續的世界,轉型變革有必要且緊急,以解決與生物多樣性流失、自然退化,以及預期可能崩潰的關鍵生態系統功能有關的全球互相連結危機(interconnected crises)。相較於現在採取行動的效益,延遲實現全球永續性行動的代價很高。
要解決目前範圍和規模下的永續性挑戰,轉型變革很緊急,這些挑戰包括預期可能崩潰和退化的關鍵生態系統功能,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流失。轉型變革是必要的,因為過去和現在的方法都無法在全球範圍內停止或扭轉自然退化的趨勢,這對全球經濟和人類福祉產生嚴重影響。
世界正面臨生物多樣性流失、氣候變遷和污染等多重、相互作用且正在加速的全球危機。這些相互作用的危機增加了達到不可逆生物物理臨界點(biophysical tipping points)的風險,威脅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生態系統和過程。
政府和政府間單位、私部門組織和公民社會越來越意識到需要轉型變革,同時也越來越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水、糧食和健康等鏈結要素之間的內部連結。
大多數過去和現在的保育方法是為了重組而非轉型現有系統。相較於直接仰賴自然的活動產生的全球經濟價值,保護、恢復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所需資源明顯不足。例如,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資金(2023年通貨膨脹調整後為1,350-1,560億美元),僅佔中度和高度依賴自然的全球GDP(58兆美元)約0.25%。不行動和延遲行動的代價很高,全球停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行動若延遲十年,成本是立即採取行動的兩倍。
KM2. 轉型變革被定義為從根本上、系統性的轉變觀點、結構和方法。為了實現公正和永續的世界而刻意轉型變革,會根據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與自然退化根本原因的方式轉變觀點、結構和方法。同時,認識和強化與創造公正和永續世界相符的觀點、結構和方法也很重要,例如許多原住民族和在地社區的做法。
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是深植在社會與文化並相互內部連結的模式,這些模式塑造、影響並加強所有直接和間接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驅動因素。這份評估報告確認三個關鍵的根本原因:
1) 人類主導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脫節;
2) 權力和財富的集中;
3) 優先考慮短期、個人和物質利益。
這些原因共同降低了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效用,並造成轉型變革的挑戰和障礙。目前構成主流的觀點、結構和方法,延長並加強了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
同時,世界各地許多原住民族和在地社區的觀點、結構和方法,都與創造公正和永續的世界相符合。要實現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和相關的全球永續目標,就必須轉型變革,轉變觀點、結構和方法來針對並解決這些根本原因。觀點包括思考、理解和看待的方式。結構指的是組織、規範和治理的方式。方法代表作為、行為和關聯的方式。
選擇並推動保護、恢復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的策略和行動,並整合觀點、結構和方法來明確解決根本原因,可以促進和加速轉型變革。
KM3. 四個關鍵原則能回應並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並引導刻意轉型變革的過程。這些原則是公平與正義、多元與包容、尊重與互惠的人與自然關係,以及調適的學習與行動。
指導影響自然及自然對人類貢獻之決策的價值觀和願景非常重要。由於轉型變革過程的廣度、深度和動態,不僅「做什麼」很重要,「如何做」也同樣重要。這份評估報告確認的關鍵原則,對於直接應對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很重要。對指導變革過程也是必要的,能對意料之外的影響或衝擊保持警覺和回應。
轉型變革是一個影響系統多個層面的過程,往往難以預測。不同層級和跨尺度的回饋可能導致意料之外和非預期的結果。轉型變革也需要轉換現狀,代表不是每個人都能從短期的變革過程中受益。即使目標是一個公正和永續、所有人都繁榮的世界,全球尺度下複雜的動態和深度的改變,代表不同背景下展開的過程,會出現贏家和輸家(包括人類和非人類)且角色會不斷改變。這可能引起獲利者和負擔變革成本者之間的緊張關係。
程序導向的調適性學習與行動,對於能看到和回應意料之外的後果、新興的影響和緊張關係非常重要。指導決策和行為的規範原則有助於確保轉型變革過程主動的考慮並回應這些動態,且過程維持向公正和永續的結果邁進。
KM4. 為了實現公正和永續的世界,轉型變革面臨系統性、持續和普遍的挑戰。系統性挑戰顯示出阻礙或防止轉型變革並加強現狀的障礙。
轉型變革的挑戰影響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所有層面。這份評估報告確認了五個首要挑戰:
- 人類主導自然的關係,特別是殖民時期興起並延續至今的關係;
- 經濟和政治不均等;
- 政策不當和制度不符;
- 不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包括個人習慣和做法;
- 獲得潔淨技術的機會有限且知識和創新系統不協調。
這些挑戰在多尺度中運作,反映出複雜且涉及權力的觀點、結構和方法。這些挑戰在不同情境中成為阻礙轉型變革的障礙。用於阻礙轉型變革的行動和資源帶來的影響,超過了用於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資源,例如貪腐,或既得利益團體遊說。然而,行動者已有克服障礙和挑戰的策略和選擇,且正在採取具有轉型潛力的行動,向一個公正和永續的世界邁進。
KM5. 將來自不同方式和知識體系的見解交織在一起,包括原住民和在地知識,可以加強轉型變革的策略和行動。
為了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轉型變革涉及跨觀點、結構和方法的相互加強與轉變。由於變革的廣度和深度,沒有任何單一理論或方式能完全理解轉型變革的複雜性,以及如何在必要的多種情境和尺度中達成它。不同的方式提供了互補的見解,有助了解如何促進、加速和引導轉型變革以及變革如何發生。這份評估報告確認六種廣泛的方式:系統性、結構性、內部轉型、賦權、共創知識、科學與技術。
原住民和在地知識有助於所有方法,為塑造轉型變革提供哲學、關懷倫理、互惠的價值觀與方法,包含有些人對自然和「地球母親(Earth Mother)」權利的認同。關注跨多種方式和知識體系的綜效,可以促進和加速轉型變革。
KM6. 轉型變革是可能的,關鍵在變革的品質和方向。無論變革規模小或大,只要能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都能貢獻在實現公正和永續世界的轉型變革。
願景對啟發轉型變革有其重要性,包括小規模或漸進式的改變,這些改變能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就有擴大規模的潛力。具體情境的策略和行動可以克服挑戰。這些策略和行動展現轉型變革的原則,並朝公正和永續世界的願景邁進。許多現有的倡議都具有轉型潛力,能夠在觀點、結構和方法上產生根本性的、系統性的轉變。
世界各地的過去和現在,都展示了行動者和行動團體正在規劃和實踐各種不同規模且有公平、公正、多元和兼容性的倡議,同時也促進人與自然間尊重和互惠的關係。研究顯示,明確包含願景的轉型變革案例在全球永續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面都有更好的成果。這些案例也顯示十年內實現自然與人類雙方正面成果是可能的。
B:轉型變革的策略與行動
KM7. 五個關鍵策略和相關行動有綜效且互補,且很有潛力推動全球永續性的刻意轉型變革。每個策略都有一套整合的行動,能以調適性的方式轉變根深蒂固的觀點、結構和方法。(圖SPM.6)
策略1:保護、恢復和重建對自然和人類有價值的地方。
策略2:聚焦於為生物多樣性與自然退化負責的部門,推動系統性變革。
策略3:為了自然和平等變革經濟系統。
策略4:變革治理系統轉向整合、兼容、負責和調適性的系統。
策略5:聚焦於轉變社會觀點和價值觀,認識並優先注重人與自然間根本的內部連結。共創知識和協作可以貫徹這些策略,確保有效的知識交流並承諾多元和包容的原則。
圖SPM.6:顯示與566個策略或行動有關的詞彙[註1]出現比例的樹狀圖。
樹狀圖中的線條粗細表示在文件標題和摘要中,與22個行動和5個策略相關的566個詞彙的出現比例,這些詞彙至少出現在一個主要策略中(n = 420,523)。
KM8. 特別由原住民和在地社區永續管理的保育工作,具有兼容性、資源充足、聚焦於對自然和人類價值高的地方,且認可原住民權利時,能促進轉型變革。(策略1)
轉型變革可以包括加強法律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尊重特定國家認可的自然和地球母親的權利、基於多元價值的保育、轉向再生性的觀點、結構和方法、增進整合性空間規劃。
有成本效益的轉型變革策略是努力集中在原住民和在地社區已經在保護、恢復、重視和明智管理的地方,橫跨87個國家,這些社區有權管理或持有約40%的保護區和完整生態景觀。原住民和在地知識通常支持生物文化方法(整合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文化價值),已經展現在地保育措施的長期永續性。
支持和加強由原住民和在地社區帶領的保育工作,可能涉及調整國家立法和其他治理程序,以反映適用於保護相關的權利,以及知識和生物文化治理系統,包含符合國際文書的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系統。
KM9. 為了推動全球永續以及實現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的社會效益,促使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部門中,轉型變革很緊急且重要。包括農業和畜牧業、漁業、林業、基礎建設、礦業和化石燃料部門。(策略2)
邁向這個策略的行動包括規範對生物的直接開發利用、在轉型框架中納入科技、提供全球永續融資,以及支持公民社會倡議。過去五十年間,不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加速了生物多樣性流失。2023年,世界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半以上,約58兆美元來自中度到高度依賴自然的經濟活動,有些如農業部門,特別容易受到生物多樣性流失和自然退化的影響。2020年,高度依賴自然的產業產生約13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5%),而中度依賴的產業則占31兆美元(占全球GDP的37%)。
與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部門如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和化石燃料有關的外部性(即衝擊環境的經濟活動效應,例如溫室氣體排放、水污染或土壤退化,但未反映於市場價格),於2023年經通貨膨脹調整,估計共10.7兆美元。
永續農業轉型能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棲地並減少外部投入。例如實踐自然解方和生態系統方法。許多研究顯示這些方法能提高農業生產力,例如增加授粉者的數量和多樣性。它們也提供就業機會、更健康的生計、糧食安全和整體福祉。
消除、逐步淘汰或改革驅使自然退化的經濟部門的補貼,並在分配資源時優先重視永續性和公平性指標,可以改善對環境的衝擊。經濟部門轉型期間,需要全球協調、政策一致、監測衝擊和重新分配的措施,支持所有相關利害關係人,特別是弱勢族群。
KM10. 轉型變革策略包括轉變經濟和金融主導的典範,優先考慮自然和社會平等而非私人利益(策略3)。
經濟體系的轉型包括使創新的經濟工具主流化(行動3.1);支持公正轉型朝向高品質的生活(行動3.2);重新形塑金融體系和機構(行動3.3);以及採用以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目標為重點的指標衡量成功(行動3.4)。佔主導地位的全球供應鏈推動了不永續的採購和過度生產,但精心設計的國際協議可以幫助規範這些供應鏈,以減少不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有針對性且公正的削減消費和生產規模,加上自給自足的文化,有助減少全球碳足跡至所有國家都能永續。一致且有效的治理整個供應鏈,可克服消費和生產模式中的不平等,對於轉型變革至關重要。
增加有害環境活動的稅收或罰款、對污染和恢復生態系統制定具約束力的法規,以政策支持非營利部門,都是體現永續福祉經濟為導向的寶貴轉型變革工具。重新想像進步的目標、衡量標準和指標,可以推動強調正義、兼容、韌性和永續的經濟典範。整合經濟、社會(包括文化)和環境面向的指標,已可用於追蹤進展,識別、衡量、評估和影響企業與自然的關係(例如,ACT-D、LEAP)。國民收入衡量指標和全球金流中納入自然,將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作為公共和私人投資中的必要指標(essential criteria)。由於大多數這些工具和方法仍處於早期階段,許多國家需要加強技術和財務支持,以發展實施和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
KM11. 具兼容性、問責性和調適性的治理系統,讓多元利益關係人參與決策和應對治理的挑戰,是推動轉型變革的關鍵角色(策略4)。
有效的轉型變革涉及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在各層級的資源、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治理規劃、實施和評估中納入多元的知識體系和多重價值。然而,治理挑戰如制度分散(包括碎片化)、接觸決策者的機會不均、腐敗、假訊息以及強勢利益集團的主導,可能會因不重視與自然相關的價值觀(例如原住民和當地居民所代表的價值)而阻礙進展。
在決策過程中(例如,聯合規劃或變更機構的結構和職責)更強而有力地展現和融入自然的關聯性和內在價值,可以在制定整合性轉型變革的願景時,加強考量這些價值(行動4.1)。參與式的過程,包括實驗、共創、共同監測、共同評估以及公民科學,反映了受影響者的利益和需求,使轉型變革的過程更公平、永續和有效(行動4.2)。
多邊治理可確保協作和問責,應對全球相互依賴的關係(行動4.3)。監測、評估以及清晰的問責結構促進調適性學習,確保政策的制定、實施和執行過程可以根據需要調整,以提高效果並減少意料之外的影響(行動4.4)。透明且兼容的審查過程使所有行動者群體能真正參與評估過程,並需要反思性以促進互相學習。
KM12. 轉變主流的社會觀點和價值觀,認識並優先考慮人類與自然的內部連結性,是推動轉型變革的有力策略。文化敘事、改變主流的社會規範、推動變革性學習過程、共創新知識,以及融合不同的知識體系、世界觀和價值觀,可以促進轉變,認識人類與自然間相互依賴以及關懷倫理(策略5,行動5.1)。
轉型變革包含對個人、集體典範和文化敘事的質疑,這些典範與文化敘事是使生物多樣性喪失和自然衰退的根本原因(行動5.2)。
可由認識和推廣強調關懷、互惠和與自然(包括地球母親)和諧共處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實現轉型變革。這些世界觀和價值觀包括與原住民和在地知識體系相關的價值。例如,未被質疑的消費和成長習慣與社會規範,加劇了社會經濟差距並破壞人與自然的關係,阻止轉型變革。
社會規範決定了在特定背景下可接受的行為,而這些規範可以迅速改變,例如使某些行為(如使用一次性塑膠)去正常化(de-normalizing),並使其他行為(如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正常化(normalizing),邁向轉型變革。社會規範的轉變可以促進廣泛的行為改變(行動5.3),政府政策工具(如法規)也可推動。
在教育、健康、空間規劃、傳播和藝術中納入與自然的連結,可以促進變革性學習,並培養對人類福祉和生活品質依賴自然的理解(行動5.4)。例如,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的課程可以納入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流失、自然對人類的貢獻(包括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自然為本的解方、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方式,以及以「地球母親」為中心的行動等內容,以加強這種連結。
此外,欣賞自然、系統性思維、同理、正念以及跨學科的方法等,有助於在決策過程中融入自然的價值觀。共創知識、認可多元形式的知識、世界觀和價值觀,對發展可行且兼容的生物多樣性和永續策略至關重要(行動5.5)。例如,在保育決策中考慮祖先的、具體的、經驗性的知識,以及非人類的感知和視角。根據具體情況、即時且動態的傳播策略,特別是透過媒體(包括社群媒體),在轉變社會觀念和價值觀中也扮演關鍵角色。
C:實踐轉型變革:所有人的角色
KM13. 共同的積極願景及其發展,對於認識社會與生態的相互依賴性、非人類生命形式的角色,以及關懷倫理尤為重要,能啟發轉型變革。願景,包括敘述和故事,是人類與自然(包括「地球母親」)理想的未來狀態,由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通常包括明確的目標,以及為達成這種未來狀態的刻意努力。
轉型變革的願景以多種方式重視自然,且沒有單一願景能適用於所有情境和規模。能夠認識並結合內在價值、關係價值和工具價值的願景最有可能實現轉型變革。此外,推動原住民和在地知識的願景往往與積極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成果相關。
轉型變革的願景,以明確目標與範疇為中心的願景制定過程,這些過程有意識的涵納具有共同目標但不同觀點的人,利用想像力與創造力超越既有模式,靈活適應新想法。報告評估881個變革性的、對人類與自然未來理想的願景,提出五個核心主題:
1) 再生與循環經濟;
2) 社區權利與賦權;
3)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健康;
4) 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聯繫與行為改變;
5) 創新的商業與技術。
培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與價值觀,引領變革的進程與方向,有助於刻意邁向轉型變革。許多文化與群體擁有尊重非人類物種與實體的精神。這些關係與觀點和那些過度重視自然工具價值、實踐並推動自然剝削與退化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認識其他文化的敘事,以及整體性思維與學習,可以加強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些敘事對提高人類對生物多樣性與自然重要性的認識至關重要。所以我們需要更富有想像力的努力,包含關注原住民和在地知識的努力,以構想一個公正和永續世界的積極未來。
KM14. 轉型變革是系統性的,需整個社會和政府共同參與來達成,讓所有行動者和部門參與願景制定,並共同為轉型變革做出貢獻。
行動者聯盟比單一行動者更有效促進轉型變革。成功的轉型變革往往是多元行動者聯盟來實現的,這些聯盟匯集了彼此互補的資源和能力,包含願景。
不同的行動者群體擁有特定的能力、資源和權力,並有不同的機會為轉型變革而採取行動。有些行動者聯盟傾向共同努力,推行報告中定義的五項變革策略和行動。個別公民、原住民和在地社區、地方政府、教育者和科學界合作執行以在地為基礎的保育行動(策略1)。研究指出企業和科學界用行動和研究解決直接驅動因素,發揮重要作用(策略2)。研究頻繁指出捐助者和金融部門行動者是經濟體系轉型變革的關鍵行動者(策略3)。政府行動者在治理安排和體系的變革至關重要,公民社會的行動者和公民的需求也是如此(策略4)。
個別公民、原住民和在地社區、企業、國家政府、媒體、教育者和科學界共同採取為了轉變觀點、價值觀和典範的行動(策略5)。這種協作方法的例子反映在許多社區的倡議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社區倡議聚集了不同,但有互補技術和能力的多元行動者,例如農業生態學倡議。
KM15. 政府是促進轉型變革的強大推動者,促進政策一致性,制定並執行更嚴格的法規(例如規範、稅收、費用、交易許可)以惠及不同部門的政策和計畫中,自然及其對人類的貢獻。並且運用創新經濟(包括金融)與財政工具,消除、逐步淘汰或改革對環境有害的補貼,推動國際合作。
考量到對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有害的現有金融與經濟工具的支持,以及政府在建立保育策略中的核心作用,各層級的決策者是推動轉型變革的關鍵角色。然而,既有的行動和政策工具實施範圍與規模不足。2010年至今,政策工具(62個國家的234項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稅收、50個國家的194項費用與收費、以及26個國家的39項可交易許可)僅有小幅增長,未能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及自然退化的根本原因。
配合跨部門和層級間的協調,消除、逐步淘汰或改革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及自然退化的經濟部門補貼,是可行且有效的。推動全球永續性的更廣泛改革,需超越為了經濟成長的經濟工具改革框架,包括政策與法規變革、供應綠色基礎建設,以及探索替代經濟模型。法律與規劃框架中納入創新、強化其經濟可行性並支持長期能力提升,有助於增加實現轉型變革的可能性。
KM16. 公民社會組織在對抗生物多樣性流失及自然退化的過程中,指出轉型變革的必要。然而,追求改變的社會動員引發的回應,常缺乏轉型變革的關鍵特徵。公民社會的倡議者與環境捍衛者面臨暴力與權利侵害。保護他們是支持轉型變革的重要行動。
公民社會組織試行了新的、可擴大的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模式,動員公民以社會行動對抗傷害環境的行為,要求政府與私部門為有害環境的行為負責,並促進關於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的公共辯論。
分析1992年至2023年間的2,802次社會動員,顯示這些行動質疑46,955件已記錄的環境威脅。其中,最常被質疑的威脅包括生物多樣性流失、土壤污染、氣候變遷、地下水與地面水退化、地景破壞、廢棄物外溢,以及森林砍伐。
超過一半的動員行動(54%)導致了改革(例如遷址、技術解決方案、環境改善、執行現有法規或補償),但未能符合本評估報告中確認的轉型變革關鍵要素。近四分之一(27%)行動結果是倒退的,包括對動員者的壓迫與暴力。通常由男性對女性實施與開採產業有關的暴力,常被忽視或未回報。19%的行動導致具有轉型潛力的成果,包括撤回、取消或暫停造成環境威脅的活動。
社會動員在採取預防性策略並使用多種戰略(包含訴訟)時更成功。支持並擴大公民社會倡議,有助於拆除有害行為。兼容性的治理程序以及保護環境捍衛者免受暴力與權利侵害,能緩解公民社會行動的脆弱性。
政府致力於制定企業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政策,以及納入支持《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人權法的貿易協定、對涉及權利侵害的企業的撤資行動,都有潛力為邁向公平與永續世界的轉型變革,擴大公民社會倡議影響力。
KM17. 設計良好的政策與企業、私部門的倡議和工具,以實現公正和永續世界的轉型變革為目標,提供能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實踐的經濟誘因。
不同工具中,各行各業已試行的是永續生產的標準化和認證機制,常常帶來正面效益。然而,這些工具有時設計不當,應用方式也無法支持轉型變革。它們的規模仍小,效率仍有爭議。例如,森林和漁業認證對永續性和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證據仍不一致。
即使有認證的潛力,全球認證森林的比例不到15%,認證的全球海洋漁獲量也不到15%。在地-國家情境中,更強的誘因和更廣泛採用的標準及其他相關管理措施,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私部門和國際金融機構在「以自然抵換債務」(debt-for-nature swaps)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保育自然創造額外的資金機會。這類機制能減輕債務負擔,讓資源分配能應對生態、經濟和社會挑戰。但這些機制有其他缺點,也引起衝突的風險,可能損害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權利與利益,並邊緣化小型生產者。
所以更小心的設計和執行是減輕這些風險的關鍵。這類設計的要素因部門而異,但包括:在企業策略和行動中納入保育優先事項、永續供應鏈、自願性揭露,以及讓原住民、在地社區和小型生產者參與的承諾。企業的自願行動是測試解決方案、效率與成功條件的途徑。因市場競爭,這些創新可能需要支持性政策來避免不公平的競爭。
註1:5 個關鍵策略下的具體行動,整理如下:
策略 1: 保護、恢復和重建對自然和人類有價值的地方
- Action 1.1: 保護重要的生物文化遺產
- Action 1.2: 加強法律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 Action 1.3: 基於多元價值的保育
- Action 1.4: 轉向再生系統
- Action 1.5: 增進整合性空間規劃
策略 2: 驅動系統在部門中的改變,為自然衰退負最大責任
- Action 2.1: 規範直接開發利用
- Action 2.2: 在轉型框架中納入科技
- Action 2.3: 全球永續融資
- Action 2.4: 支持公民社會倡議
策略 3: 為了自然和平等變革經濟體系
- Action 3.1: 使創新經濟工具主流化
- Action 3.2: 支持公正轉型以邁向福祉經濟
- Action 3.3: 變革金融體系
- Action 3.4: 採用新的成功指標
策略 4: 變革治理系統以實現兼容性、問責性和適應性
- Action 4.1: 促進整合性治理
- Action 4.2: 參與兼容性治理
- Action 4.3: 確保多邊行動
- Action 4.4: 透過調適性強化學習
策略 5: 轉變觀點和價值認可人與自然的相互連結
- Action 5.1: 促進與自然的連結
- Action 5.2: 轉變文化敘事
- Action 5.3: 改變社會規範
- Action 5.4: 促進轉型學習
- Action 5.5: 共創知識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