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在台灣的化石記錄中,超過九成九的貝類化石都屬於海洋生物,淡水化石極為稀少,使得科學界對台灣古淡水生態幾乎一無所知。
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在台灣北部林口台地的大南灣地層(Tananwan Formation)中,發現五種更新世早期(約145萬至124萬年前)的淡水軟體動物化石。這項成果發表在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旗下期刊《Geodiversitas》。研究成果證實,百萬年前台灣已存在穩定的湖泊或河川環境,也顯示出當時的台灣淡水物種,與東亞地區有著密切的生物地理關聯。這些化石所屬的物種,與現今東亞及日本的淡水螺群密切相關,顯示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時,台灣海峽的陸橋曾是淡水生物跨區遷徙的重要通道。
研究連結:
台灣古淡水螺類的研究,為台灣古淡水生態研究帶來什麼新見解?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分享研究成果的學術意義。
專家怎麼說?
2025年11月5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 張鈞翔
該研究為台灣古生物學開啟了淡水化石研究的新篇章。過去台灣的貝類古生物紀錄幾乎是海相化石,而作者團隊以大南灣層為材料,首度指出早期更新世北台灣淡水生態系的完整面貌,學術意義非凡。研究方法兼具細緻的形態測量與地層年代剖析,使其結果具清晰可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Sinotaia quadrata 母螺內保存幼殼的罕見現象,不僅為胎生螺類提供了化石層面的直接證據,也拓展了古生殖生態學的討論範疇。此外,研究將淡水貝的生物地理演化與台灣—東亞陸地變動相連結,提出島弧區域生物擴散的量化模型,深具開創性。此文不僅豐富台灣古生態資料,更可作為東亞更新世古生物地理研究的重要參考基石。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