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2025年碳排放持續增長 專家籲縮短清冊發布週期 讓氣候決策更具應變力

發稿時間:2025年11月13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今(13)日,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研究團隊,發布最新研究〈2025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 2025)。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尹,首先摘要〈2025全球碳預算〉報告的重點,指出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長,預計2025年碳排放會比去年增加1.1%。依照目前的排放程度,若要把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全球剩餘的碳預算僅有4年。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三位專家解析,全球減碳速度不足所帶來的氣候風險,面對氣候變遷當前的科學與政策落差,以及台灣跟上國際腳步產製國家碳預算報告的可行性。專家表示,全球碳預算報告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用數據說明減碳進度無法達標的原因。儘管台灣已有每一年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成果報告可作基礎,但是發布時間落後2年,資訊早已過期並且失去政策參考意義。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全球減碳成果不如預期。許晃雄指出,除了從全球碳預算報告,看見碳排放仍在成長;從聯合國的排放差距報告也看到,即使各國政府落實目前所有的減碳承諾,也無法符合限制升溫不超過1.5°C的路徑。許晃雄說,依據目前全球的減碳承諾跟路徑,幾乎已經不可能守住升溫1.5°C,很有可能落在2-3°C之間,但還有一些機會可以守住2°C。

許晃雄提醒,即使達到2050淨零,溫度也不會立即下降,暖化可能持續數百年。因此除了淨零,也應該要重視調適,正視我們面對的氣候風險。許晃雄指出2024年台灣有發布國家科學報告,也盤點出面對氣候變遷的科研與治理缺口,可惜的是這一年對於彌補這些缺口沒有太大的進展。許晃雄認為唯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淨零與調適,並加速行動,才可能應對氣候風險。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羅敏輝,則指出當前「科學與政策之間的鴻溝」。羅敏輝說明氣候變遷已超越環境議題,也會牽動能源、糧食安全、公共衛生與社會韌性的核心挑戰。他指出,科學家有責任將科學數據,轉譯為可行的行動資訊,突顯了「氣候服務」的價值。羅敏輝強調要彌補這個鴻溝,不只是科學家單向的解釋,更需要納入「溝通」的概念,以使用者為核心,去思考使用者需要的數據與呈現方式。同時,與專業的溝通者合作轉譯,並接受使用者的回饋,共同產製所需要的科學資訊。

羅敏輝以他的研究團隊跟阿里山茶農的合作為例。羅敏輝解釋,過去茶區並沒有累積雲霧資料的氣候測站,但這些年茶農有發現雲霧出現的時間變晚,以往不需要灌溉,但現在因為天氣過乾,而需要佈設灌溉線。台灣大學地理系與大氣系的研究團隊除了訪談茶農的情況,也在近兩年完成氣候測站的設置,搜集當地的雲霧資料,以建立回推過去歷史狀況的基礎。羅敏輝表示,這樣的研究合作目的是為了釐清影響茶農的氣候因素,讓茶農未來可以找出面對氣候風險的策略。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指出,雖然現在看到碳排放的成長趨緩或是持平,但最大的問題是,當前全球的氣候狀況已經不是不增長就好,更需要快速地看到碳排放量下降。有多份國際報告都提到,全球升溫很難不超過1.5°C,但還有機會在世紀末的時候,讓升溫回到1.5°C之內。呼應全球碳預算的化石燃料排放預估,趙家緯解釋能源署今年8月也有提出「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與分析」,呈現2024年台灣化石燃料的排放狀況,但與國際的資料有10%的落差。趙家緯認為如果能參考全球碳預算報告,解釋趨勢下降、或是有落差的原因,才可能知道未來政策可以往哪個方向調整。

趙家緯也提醒,要跟上國際,台灣要先釐清碳預算的認知與定義。目前台灣政策有談及碳預算的內容,對碳預算的理解各不相同。階段管制目標把碳預算,視為距離減碳目標的差距;地方政府如高雄市、台北市,把碳預算當成執行減碳所投入的預算;在氣候訴訟中則回到全球碳預算報告的概念,把碳預算視為守著升溫1.5°C的剩餘排放量。趙家緯點出,如果缺乏有共識的討論,很難落實下一步行動。

趙家緯最後呼籲,台灣應改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週期延遲問題。目前台灣需等到2026年6月30日,才能得知2024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相較於德國、中國等國能在隔年第一季推估前一年數據,台灣的兩年延遲對政策決策、稽核不利,更會讓政治人物設定的減量目標,例如2032年的目標,在實際檢核時失去意義。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