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由英國與中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於今(2025)年11月20日在自然Nature)期刊刊登一篇研究。該研究提出一種特殊滲透性聚合物,可攜帶大分子藥物經由皮膚進入血液,例如胰島素。目前胰島素的給藥方式僅有侵入性的皮下注射或輸血,該研究首次以外用方式,成功在動物實驗中經由皮膚投藥,穩定血糖功能可達12小時,且未出現不良反應。該創新研究提供未來胰島素非侵入性投藥的新可能。

研究連結:

可非侵入性經皮傳遞胰島素的滲透性聚合物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盛行率約佔一成人口,且每年增加約2萬5千名案例。如何提升病友用藥方便性,以及提升生活品質成為重大課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說明胰島素經皮給藥研究的重要性、研究限制,以及走向臨床的挑戰。

 

專家怎麼說?

2025年11月17日

糖尿病與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成功大學內科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歐弘毅

發表於 Nature 的這篇研究,提出一種利用特殊滲透性聚合物(OP polymer),讓胰島素能經由皮膚吸收進入血液的方式,可說是為未來非侵入性的胰島素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自胰島素問世一百多年以來,所有的給藥方式都必須依賴皮下注射或輸注,對害怕打針或長期需每日多次注射的患者而言,心理與生活負擔都相當大。如果未來真的能透過「外用」的方式給予胰島素,確實能大幅降低治療的障礙,提高病友的接受度,這也是這份研究受到高度關注、甚至登上 Nature 的原因。

不過,從科學走到臨床,中間仍有很長的距離要走。目前 研究中的聚合物僅測試在小鼠與迷你豬身上,雖然研究顯示胰島素能有效穿透皮膚並降低血糖,但要成為可被病人使用的治療方式,至少還需要經過完整的藥物動力學研究、反覆使用的皮膚安全性評估、人類皮膚吸收差異測試、不同體型與不同族群的劑量調整、以及多階段的臨床試驗。時間尺度往往以「數年起跳」,若一切順利,真正能應用到臨床也可能是五到十年後的事情。

此外,這項技術還有幾個需要謹慎面對的限制。第一,這種外用胰島素的血中濃度變化曲線,介於速效與中長效之間,類似「混合型」吸收特性。這意味著,未來臨床上要如何精準調整胰島素劑量、如何避免低血糖風險,仍需透過人體試驗進一步釐清。第二,目前所有證據都來自動物研究。小鼠與迷你豬的皮膚厚度、脂質層結構與人類不同,動物數據不一定能直接類推到臨床。第三,長期反覆塗抹在皮膚上的聚合物,是否會造成刺激、過敏、慢性發炎,或是阻擋病源入侵、保濕的皮膚屏障發生變化,也都尚未有資料。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讓我們看見了一種非常創新的胰島素給藥方式,未來也可能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但目前仍停留在早期基礎研究階段。建議一般民眾可以抱持正向期待,但不必過度解讀。要真正取代針劑,仍需要更多嚴謹的人體試驗與長期安全性評估,才能確保在降低高血糖的同時,也能避免低血糖和其他潛在風險。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