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循環經濟之生活塑膠再利用現況與發展趨勢
議題背景:
從生活塑膠開始釐清,並針對我國塑膠容器公告應回收項目進行探討,盤點目前尚未納入公告應回收塑膠種類及其物質流,並反思生活塑膠循環經濟之可能具體作法。最後,在塑膠管制層面上提出政策管制工具之建議。
本次討論主題為:
- 我國公告應回收之塑膠容器項目是否有需要增列之處?
- 目前哪些塑膠種類是應該列入公告應回收塑膠而未列入?這些塑膠的物質流為何?
- 如何將生活塑膠回收納入循環經濟思維?
- 塑膠管制層面除了限塑政策之外,是否有管制工具?(例如回收清除處理費擴大塑膠容器以外之業者及使用者)
與會專家科學意見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陳志勇特聘教授
循環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再利用率很低,像是工廠廢水處理的汙泥(有機跟無機),目前一公噸汙泥的處理費約為四千五百元,目前的處理方式為將汙泥風乾並把殘留的有機物燒掉,再將焚化後的底渣做再利用。但由於目前這類二次料在市場上價格很低,廠商回收幾乎是虧本處理,再加上台灣有面臨底渣爭議的問題,導致底渣、爐渣無法去化。最後沒有廠商願意收這類二次料,這也是再利用率一直無法提升的原因。台灣在推動循環經濟時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定要解決,一個是現況問題一個是經濟規模。現況上,目前有做到回收但沒辦法做到零汙染,像是二氧化碳沒人要、無法變成資源,怎麼讓這些東西變資源才是關鍵。在經濟規模上,以前我們的環保回收體系都是打游擊戰,這個產業要有一定的經濟規模才能發展起來,並且才能做到零汙染。從生活塑膠來看的話,塑膠可以分成熱塑性與熱固性兩大類,只要是熱塑性的塑膠都可以回收,沒有辦法回收的只有熱固性塑膠。但目前有些熱塑性塑膠因為成本不划算,沒有人要回收。
在熱塑性塑膠上,聚丙烯(Polypropylene,PP)[1]PP塑膠不僅加工溫度低又好回收,甚至碳排放量也是所有塑膠產品中最低,將會是未來主流的塑膠材料。但因目前各廠商並未導入綠色設計,導致許多PP塑膠無法進入回收體系,例如寶特瓶的瓶蓋因為體積小容易被亂丟棄。因此要將它增列到塑膠回收項目,讓回收項目變多,這都不是問題,因為所有熱塑性塑膠都可以回收再加工,重點在於回收成本。像是消費者在回收塑膠容器前沒有簡單清洗,後端回收的成本就會提高,所以消費者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
回收處理塑膠袋這個概念是正確的,但是要考慮一個現實問題:許多塑膠袋是被拿去裝廚餘跟垃圾,以致它最後還是進了焚化爐。未來應該要評估塑膠袋的用途,依用途來決定塑膠袋的厚度,像是廚餘袋、垃圾袋應該越做越薄減少資源浪費。
目前塑膠沒有辦法達到完全回收的原因在於沒有一定經濟規模,台灣的回收體系除了回收基金,其實源頭管控(例如寶特瓶為什麼不用PP要用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2]?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考慮後端回收的問題),以及綠色設計(例如寶特瓶包裝)也是非常重要。像是最近的海廢議題,尼龍漁網其實可以使用租賃的方式來解決,就不會隨意丟棄。像前陣子塑膠吸管的回收問題並不容易處理,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回收,根本解決之道是開發友善環境的材料,例如運用高分子材料或使用自然材料。
目前我國用焚化爐來去化塑膠是最不好的方式。台灣焚化爐都蓋在郊區,燃燒的熱能量無法妥善運用。另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微波裂解,將塑膠還原成石油。
最後,若塑膠材料朝向單一化,才能解決塑膠再利用的問題,然後製造塑膠的碳排放量應該越來越低。除了回收業,源頭管理也非常重要,應加重製造業的責任,這樣製造商才會認真考慮綠色設計。製造出來的塑膠產品才會好回收。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 陳志成教授
塑膠回收還是取決於經濟規模,目前台灣的回收分為第一線跟第二線處理業者,目前有特別補助第一線回收業者,而因為第二線處理業者可以賣再生料賺錢,所以不一定有特別補助,但實際上回收技術的發展需要投入資金,如果政府只特別補助第一線,而不一定補助第二線,則回收技術就不易進步。像是進口的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PLA[3]新料市場價格很高,因此PLA的回收料其實很有市場價值,但因為台灣不特別輔導PLA回收業者,導致回收PLA技術發展不易起來。政府應該視不同的回收體系來決定是否補助,甚至藉此帶動新的回收技術發展。
生物可分解塑膠相對於環境來說是更為友善的,像是廚餘袋可用生物可分解的材質,最後它就會跟廚餘系統一起回收不用特別再處理。另外,生物可分解塑膠會造成糧食問題現在已經有別的技術可以處理,例如透過廢棄木質纖維素原料或非糧食用之樹薯澱粉等作為非糧食用原料,如此即可以避免糧食問題的爭議。雖然目前台灣產業沒有大量需求生物可分解塑膠,但它可以是出口產業,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可分解塑膠的需求。像目前塑膠再利用率這麼低,從整個回收系統到政府的管理(尚需更有效率的監督與鼓勵新的回收技術等)都仍有改善空間。最後建議我國應該參考國外訂定相關的生物可分解標章規範,目前國外大致可分為工業堆肥分解跟家庭堆肥分解等標章。假如我國可分解塑膠未來需要出口,也需要使用此類標章跟國際接軌。
南台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蘇順發副教授
目前的公告應回收塑膠其實已包含美耐皿這種熱固性塑膠,但為什麼不包含其他熱固性塑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熱固性塑膠回收的經濟規模不夠大。除此之外,源頭管理相當重要,製造商也需負一定的責任,如果未來塑膠產品材質單一化,相信後端的回收率可以更高。在共聚材料上例如ABS(丙烯腈(Acrynitile)、丁二烯 (Butadiene)和苯乙烯 (Styrene)三種成份組成的共聚合物)[4]、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5]等等,目前僅有ABS被列入7號可回收,但其實除了ABS,EVA也可回收。因此,熱固性塑膠和共聚材料是否需納入公告應回收項目,其實有相當的討論空間。
薄片塑膠(泛指雞蛋盒、餅乾或是蛋糕盒等等的塑膠軟殼)回收後沒有地方處理、再利用。建議薄片塑膠去化處理可以分兩個方向,將薄片塑膠做成次級的塑膠原料,另一個是將薄片塑膠回收後做成生物可分解塑膠。
最後在塑膠材質單一化上面,需要政府的介入才有可能做得到,像是寶特瓶的瓶蓋瓶身標籤都是不同材質,但技術上可以做到單一材質,只是看廠商要不要做,若廠商以成本考量的話,就不會特別考慮後端回收問題。所以需要政府介入與規範,才能讓後續的回收更容易。
註釋:
[1]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為常見的安全食品塑膠容器,像是日常使用的咖啡杯蓋也是屬於聚丙烯材質。但由於在食品容器上用途廣泛,再加上沒有導入綠色設計的概念導致許多聚丙烯材質塑膠無法完全回收。
[2]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為目前寶特瓶的主要材質,特色為透明但不耐熱以及酸鹼。由於消費者喜歡看到飲料的顏色,導致廠商大多喜歡使用碳排放量高的PET材質作為瓶身,而不使用碳排放量較低的PP材質。
[3]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PLA主要由植物(玉米、甜菜、小麥、甘薯等)中萃取出澱粉,經過發酵、去水及聚合等過程製造而成。具低碳、低耗能以及可分解等等的環保優勢,目前是主要生質塑膠來源。由於PLA原料都需要仰賴進口,所以在市場上原物料的價格仍相當高。
[4] ABS是由丙烯(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tyrene)三種成份組成的共聚合物,主要使用在汽車、家電外殼、玩具上面。
[5] EVA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主要使用在日常生活用品、汽車配件等等。目前回收技術已經可以回收EVA,但環保署仍尚未公告EVA為公告應回收項目。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