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萊克多巴胺豬肉與人體食用安全議題」專家意見
各國家除參考前述ADI劑量外,同時考量其國人攝食習慣、作物種類、栽培管理目的及國際組織標準等,進一步制訂本國行政管制劑量作為執法標準,此一標準並非「超過就會中毒」,而是提供廠商一個「超過就會受罰」的標準。評估健康風險的過程中,主要是結合兩部分的資訊,一者為豬肉內萊劑的濃度,另外一個則是攝取豬肉量的多寡,將兩者整合起來,以評估其是否超過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
閱讀更多「長期洗腎患者感染COVID-19的危險因子與死亡率」專家意見
透析病人相較一般民眾有更高的風險會感染COVID-19;染病後,其死亡的風險也會較高。這個發現不僅在美國,在世界各地也都有類似報告。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項目可以參考,但是數值會因上述理由差異極大。特別是如果把疫苗注射的影響考慮進去,結果影響會更大。
閱讀更多「細胞的醣脂會協助COVID-19的感染」專家意見
病毒經由感染宿主如何進入宿主細胞、在宿主細胞中大量複製後、造成宿主發生疾病的生物化學機制、對瞭解病毒和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病毒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更多「癌友施打疫苗與感染COVID-19研究」專家意見
癌友還是需要注意,打完兩劑疫苗的免疫力可能沒有一般人來得好,血癌患者的免疫力又比固態腫瘤患者來得差。另外在自然感染的情況下,雖然八成的癌友能對原始病毒株產生中和性抗體,但對突變株的抗體濃度卻大幅下降。因此,癌友們仍需注意落實防疫措施以盡量避免感染;未來若有追加劑,應優先讓癌友接種以提高保護力。
閱讀更多新冠疫情下,科學家與民眾間看不見的溝通成本
專家和民眾隨著疫情變化,不但討論話題不同,思惟邏輯也不相同。因為全球Delta疫情,使得原先討論熱度極高的疫苗保護力,轉變成Delta高傳染力、或是合併討論兩者間的關聯,但中間仍有差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長期觀察,初步發現幾個現象。
閱讀更多「家人提供的COVID-19免疫保護研究」專家意見
此研究是瑞典全國性的統計,含括了超過八十萬個家庭和近一百八十萬個人,具有相當意義,由此研究再度證實新冠肺炎和家庭內傳染的密切關係。透過回溯性的世代研究了解到「未曾感染過COVID-19或未曾完整接種過疫苗者」的無免疫保護力者隨著家中其他具有免疫保護的家人人數增加,會大幅度的降低45到97%之後被感染到COVID-19風險,當然進一步的就可以降低家戶內的群聚傳染。
閱讀更多「伊維菌素的省思:單靠彙總數據的統合分析不可靠」專家意見
針對伊維菌素(ivermectin)的一些研究,作者指出一些研究上的錯誤會影響研究者判斷伊維菌素的療效,包含更新的臨床試驗資料(trial registry)與病患的基本病例資料(patient demographics)不一致、收集資料真實性和宣稱的時間軸不一致,以及方法學上的重大缺陷。
閱讀更多各國COVID-19兒童疫苗施打資訊一次看(持續更新)
全球多個國家已從今年六月,陸續規劃兒童或青少年施打COVID-19疫苗,在各國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各家疫苗。各國針對孩童施打疫苗規定有許多不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將持續蒐集各國政府與媒體等資料,並更新整理表格提供參考。
閱讀更多「憂鬱症的反芻性思考與腦部自我相關反應的關聯」專家意見
憂鬱症病人的腦部和正常人有差異,這個腦科學證據可提醒大家不要跟有憂鬱症的朋友講說你就不要亂想就好了,你就看開點就好了,因為這時候他其實腦部已經發生變化,沒有辦法直接終止或暫停這些負面想法,也許我們做的就是陪伴,以及鼓勵他就醫接受治療。大眾可以透過腦波與施測之心理評估任務,了解憂鬱症是一種腦功能異常的疾病。透過此面向所呈現對憂鬱症的理解,可著力於在治療憂鬱症上或自我概念失調層面,包括可能改變自我概念之藥物與非藥物療法。
閱讀更多「Delta免疫逃逸與突破性感染研究」專家意見
在2021年9月6日台灣時間晚上11:00,正式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研究標題:「SARS-CoV-2 B.1.617.2 Delta variant replication and immune evasion」,由英國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古普塔(Ravindra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