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款阿茲海默新藥有望六月開放自費」專家意見

兩款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即將於六月在台灣開放自費使用,臨床指引正在制定中。但目前這兩款藥物的效果來自國外臨床試驗,與實際臨床用藥情況可能不同,如何根據科學證據,正確的理解藥物效果與限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藥物的實際療效與可能風險,提供給公眾實用、審慎的參考資訊,期盼幫助公眾與病患和家屬做重要的決定。
閱讀更多

「下肢冰冷和沉重感可能是被低估的早期靜脈曲張症狀」專家意見

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Heart)於今日(4/16)發表一篇研究,指出腿部對寒冷敏感以及腿部沉重感與靜脈曲張有關。這篇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無法推論因果關係,且依賴參與者自述症狀而非臨床診斷,尚未蒐集相關治療資訊。台灣專家建議我們怎麼看待腿部對冷敏感、沉重感的狀況與靜脈曲張之間的關係?
閱讀更多

「Cell期刊的HKU5-CoV-2病毒最新研究」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細胞》於本月18日一篇研究,由中國研究團隊發現,HKU5-CoV-2冠狀病毒與引發COVID-19的病毒SARS-CoV-2,都含有稱為「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置」(furin cleavage site)的特徵,可從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蛋白進入細胞。全球曾經歷COVID-19大流行,這篇冠狀病毒的研究引起社群媒體上眾多人的憂慮。為了提供正確、清楚的資訊來看待與討論這篇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研究意義與重要性。
閱讀更多

2024諾貝爾生醫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4)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們發現微型核醣核酸(microRNA)及調控基因功能的基本原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四位研究微型核醣核酸的專家解析研究的重要性。四位專家皆指出,發現微型核醣核酸顛覆以往對生命科學的認知,且開啟未來廣大領域的醫療應用。
閱讀更多

「聯合國宣言呼籲解決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專家意見

WHO與聯合國於9月26日召開抗生素抗藥性高階會議並發布新聞稿,指出全球領導人承諾將對抗生素抗藥性採取行動,同時發布會議後批准的一項宣言,呼籲各國須採取跨部門合作方式,應對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而臺灣預計114年將正式執行「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投入2億元,設定5年內的目標是成人用抗生素用量減5%,以及超級細菌「鮑氏不動桿菌(CRAB)」感染下降10%。但目前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哪些條件?實際執行時可能會如何影響醫療團隊與一般公眾,以及如何評估合理的抗生素種類與用量?
閱讀更多

「著名神經科學家艾利澤.馬斯利亞的研究被質疑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專家意見

著名神經科學家Eliezer Masliah(艾利澤.馬斯利亞)發表的多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研究,被美國一位記者Charles Piller(查爾斯.皮勒)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但是,目前並未公布是哪兩篇研究、分屬哪些期刊、可能偽造的圖片是哪一個實驗結果;也仍不知道若證實研究結果有誤,是因作者蓄意造假抑或誤植;若為誤植,又需要何種更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機制與藥物的專家釋疑。專家提醒,在詳細的NIH調查報告出爐前,仍需謹慎看待這起事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