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說茶包沖泡後會釋出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今(2022)年9月5日,台灣媒體引用一篇研究沖泡後的茶包是否釋出塑膠微粒的文章:「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
閱讀更多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 新聞稿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閱讀更多「附著在水中塑膠微粒的輪狀病毒、噬菌體與傳染性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2)年6月27日正式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出版一篇研究,來自英國斯特靈大學 (University of [...]
閱讀更多最新研究可偵測到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 新聞稿
最新研究成功地開發出新的方法,首次在人的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此研究開發出偵測並定量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含量的新方法,儘管研究僅能偵測大小為700奈米以上的塑膠微粒,也尚未能代表實際的人體曝露狀況,台灣專家皆肯定,此研究對於未來評估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有實質的技術突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目前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證據,大多是用細胞或動物實驗看單一種類塑膠微粒的影響,仍無法直接回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閱讀更多「研究可偵測人體血液中的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這篇研究屬於分析方法開發的研究,著重在血液塑膠成分分析方法與再現性與背景干擾處理。這篇研究僅能回答所開發方法能偵測血中塑膠微粒成分精確度與準確度。對於人體暴露途徑、內在暴露劑量、毒理反應、健康效應等問題仍需更多研究。
閱讀更多「歐洲的塑膠微粒可能聚集於北極海」專家意見
2022年3月18日零時,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布新的研究〈歐洲河流中塑膠微粒的跨極漂移路徑〉(Trans‐polar drift‐pathways of riverine European [...]
閱讀更多「塑膠微粒誘發微生物分泌高黏度胞外聚合物」專家意見
今年(2020)8月一篇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的研究《Nano- and microplastics trigger secretion of protein-rich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from phytoplankton》發現,塑膠微粒(奈米、微米級)會誘發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分泌蛋白質濃度高的胞外聚合物,並影響浮游植物的生存率。
閱讀更多【研究摘要】塑膠微粒誘發微生物分泌高黏度胞外聚合物
觀察在不同粒徑和濃度的塑膠微粒環境下,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的生長反應,以及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在化學組成特性上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塑膠微粒如何影響海洋雪花的形成機制。
閱讀更多【新聞稿】 「看不見」的海洋風險: 塑膠微粒入海有助形成更大的聚合體,恐影響海洋生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許瑞峯與美國加州大學 (UC Merced) Wei-Chun Chin教授研究團隊,於今年(2020年)8月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國際學術期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比較不同粒徑和濃度的塑膠微粒,如何影響海洋浮游植物的存活率和生理反應。
閱讀更多「 研究發現使用塑膠奶瓶沖泡奶粉會釋放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研究發現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奶瓶在消毒以及沖泡配方奶的過程中,每公升會釋放16,200,000顆塑膠微粒,估計使用PP奶瓶的嬰兒在出生的第一年,平均每天會暴露在1,600,000顆塑膠微粒的風險中。
閱讀更多「台灣河川與海洋中的塑膠微粒濃度」專家意見
2020年8月18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High concentrations of plastic hidden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Atlantic Ocean」,研究發現大西洋表層海水的塑膠微粒濃度是以往預估量的10倍,約2100萬噸的塑膠存在於海洋中。
閱讀更多「小型甲殼動物消化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甲殼類動物Gammarus duebeni (Lillj.)能將塑膠微粒消化成奈米級塑膠微粒(nanoplastics)。研究也進一步提出這類生物消化塑膠微粒將會是奈米級塑膠微粒產生的途徑之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