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首頁SMC 資料庫標籤 : 塑膠

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 新聞稿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閱讀更多

最新研究可偵測到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 新聞稿

最新研究成功地開發出新的方法,首次在人的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此研究開發出偵測並定量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含量的新方法,儘管研究僅能偵測大小為700奈米以上的塑膠微粒,也尚未能代表實際的人體曝露狀況,台灣專家皆肯定,此研究對於未來評估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有實質的技術突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目前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證據,大多是用細胞或動物實驗看單一種類塑膠微粒的影響,仍無法直接回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閱讀更多

重複使用塑膠容器=致癌?

塑膠製品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手搖飲料杯、寶特瓶、冷水壺、餐飲店的食物容器等都是常見的塑膠製品。但在新聞中我們常常會看見「使用塑膠製品裝食物會溶出塑化劑、危害身體」的訊息,例如「這些食物可能都有『塑化劑』,你還敢繼續這樣吃?」或是「寶特瓶重複用當心癌症上身」。若是塑膠對人體的傷害這麼大,為什麼我們還會使用塑膠容器承裝食物?我們該怎麼判別塑膠容器的安全性呢?
閱讀更多

生物可分解塑膠要分解,最後的一哩路

全世界的塑膠製品每年已超過3億噸以上,同時也在地球的土壤、河川與海洋環境造成無數的污染。綜觀上百年的塑膠發展歷史,似乎人們會以為科學家在剛開始發明塑膠時,即是要製造一個人造的、很難被自然分解回收的化合物。而事實上,早期科學家在製造塑膠製品時,常常是使用自然界可以循環供應的原料。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