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Science研究預測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科學》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但研究模擬了聯合國塑膠公約草案目前正在考慮的規範策略,發現結合其中四項策略,可減少約91%管理不善的塑膠廢物,並減少三分之一因塑膠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篇研究結果有哪些可供全球、台灣參考的,對訂定塑膠公約是否重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台灣水資源塑膠微粒現況記者會 新聞稿
微塑膠不僅會進入生物體,也影響整個自然環境,且與人類行為及生活切身相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1)日邀請三位在台灣監測微塑膠的專家,說明他們探究台灣不同水資源區域,從陸地上的灌溉水、沙灘、河口到海洋微塑膠的現況。專家指出,從源頭攔截並建立一致的監測標準,了解台灣微塑膠分佈的熱點、現況與趨勢,才能制定有效的減量策略。
閱讀更多「研究說茶包沖泡後會釋出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今(2022)年9月5日,台灣媒體引用一篇研究沖泡後的茶包是否釋出塑膠微粒的文章:「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
閱讀更多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 新聞稿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閱讀更多「附著在水中塑膠微粒的輪狀病毒、噬菌體與傳染性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2)年6月27日正式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出版一篇研究,來自英國斯特靈大學 (University of [...]
閱讀更多最新研究可偵測到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 新聞稿
最新研究成功地開發出新的方法,首次在人的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塑膠微粒,並且能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含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此研究開發出偵測並定量人體血液中塑膠微粒含量的新方法,儘管研究僅能偵測大小為700奈米以上的塑膠微粒,也尚未能代表實際的人體曝露狀況,台灣專家皆肯定,此研究對於未來評估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有實質的技術突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目前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證據,大多是用細胞或動物實驗看單一種類塑膠微粒的影響,仍無法直接回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閱讀更多「研究可偵測人體血液中的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這篇研究屬於分析方法開發的研究,著重在血液塑膠成分分析方法與再現性與背景干擾處理。這篇研究僅能回答所開發方法能偵測血中塑膠微粒成分精確度與準確度。對於人體暴露途徑、內在暴露劑量、毒理反應、健康效應等問題仍需更多研究。
閱讀更多防疫也能減塑 疫情下不忘塑膠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未見緩歇,對全球的社會與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減塑政策也跟著變動。我國環保署也於今年5月12日宣布,因應疫情暫時開放使用免洗餐具。由此來看,原有的減塑政策已因防疫需求,被迫放寬或延期。
閱讀更多重複使用塑膠容器=致癌?
塑膠製品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手搖飲料杯、寶特瓶、冷水壺、餐飲店的食物容器等都是常見的塑膠製品。但在新聞中我們常常會看見「使用塑膠製品裝食物會溶出塑化劑、危害身體」的訊息,例如「這些食物可能都有『塑化劑』,你還敢繼續這樣吃?」或是「寶特瓶重複用當心癌症上身」。若是塑膠對人體的傷害這麼大,為什麼我們還會使用塑膠容器承裝食物?我們該怎麼判別塑膠容器的安全性呢?
閱讀更多2020年國際組織塑膠廢棄物調查報告摘要
今日英國衛報報導國際組織擺脫塑膠(Break Free From Plastic)發布2020年的塑膠廢棄物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共蒐集了來自55個不同國家的346,494件塑膠廢棄物,有14,734名志工協助辨識品牌,其中63%的塑膠廢棄物可辨識品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