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親代照顧可以增加後代抵抗高溫的能力」專家意見
2025年3月05日上午8: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熱壓力對於子代的影響取決於親代照顧的組成〉。研究結果指出未來在評估暖化對生物的影響時,也應納入不同生長階段、親代照顧組成的影響,才能更準確的評估一個物種的脆弱程度,並依照其生長階段制定合適的保育策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研究對於制定保育策略的幫助。
閱讀更多「研究分析全球暖化下兩棲類面臨過熱的風險」專家意見
澳洲、美國與加拿大團隊今(6)日發表研究,模擬目前、全球升溫2°C以及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升溫4°C的三種氣候情境,研究指出,兩棲類動物例如蛙類和蠑螈,即使有遮蔭處可以躲避高溫,5,203種陸地的兩棲類動物中仍有104種(2%)目前正暴露在過熱的風險中,全球升溫4°C會使 7.5%的兩棲物種超過耐熱極限。為什麼要研究兩棲類受暖化衝擊的風險?研究對我們瞭解氣候變遷對全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和保育策略,有何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
閱讀更多「生物力學使蟎在宿主身上佔據獨特的空間生態區位」專家意見
2024年3月20日上午8: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生態力學使蟎在宿主埋葬蟲身上佔據獨特的生態空間區位〉。了解生態區位的劃分的機制,有助於預測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與共存關係,以提出適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過往的研究對象多以中、大型生物為主,本篇研究透過觀察兩種蟎在埋葬蟲身上的生態區位分佈,發現不同種蟎分佈的位置,與其生物力學的特性相關。這顯示,即使是不同種蟎間存在競爭關係,彼此也無法相互取代生態上的功能。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國際條約對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影響及挑戰
生態保育的方式主要分為「物種保育」和「棲地保護」兩種,且台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和政策受到國際條約影響很大。最早影響台灣的國際條約應是1975年生效,以物種保育為目標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作《華盛頓公約》(CITES)。由於違反公約會受到國際貿易的制裁,因此政府在1989年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並陸續修訂了台灣瀕危物種保育類動物名錄。這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管理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