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1年05月31日,一份研究〈近期受人為氣候變遷影響的熱相關死亡率負擔〉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研究估計在近期夏季所有的熱相關死亡中,有37%可歸因於人為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且中南美洲與東南亞可能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但由於非洲、南亞等地缺乏過去的經驗性數據,因此作者也指出這是本研究的侷限之處。據此,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研究原文:

相關資料: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6月07日
臺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學系副教授 林于凱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對於地球環境、生態系統、人類社會皆造成嚴重且劇烈的負面衝擊,而該研究團隊利用全球43個國家所提供之732個地區每日死亡數及溫度資料,探討人為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健康之影響,結果顯示平均有約37%與高溫相關的死亡可歸因於人為氣候變遷的影響,而臺灣則為39.5%,相對其他地區微幅偏高,同時發現以東南亞、西亞、南亞、南美、中美及加勒比海國家影響最為劇烈。

文中也提到因其研究上的限制無法做到全球各國於高溫死亡負擔之估計,特別是非洲、南亞、東南亞、北亞、東歐國家,且在推論各國高溫導致死亡的關係中,極容易受到各國醫療資源、生活環境、文化差距等因素而有極大差異,此部分也應考慮於其中。這結果顯示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健康衝擊不可低估,尤其因所處地區與整體文化經濟環境而不同,惟本研究屬跨國研究將眾多國家都納入後提出整體趨勢,在地區或個別國家之應用上參考有限。台灣年平均氣溫偏高,未來應積極發展本土之高溫預警及調適策略,並提早因應。

這篇研究最值得關注的部分即在於提醒「人為」所導致的氣候變遷正一步步加劇影響我們的社會環境、生活狀態與健康福祉,期望透過及早預防規劃,減緩氣候變遷的腳步,為下一代建構更為舒適且安全的時代。

利益揭露:本人無利益關聯

 

2021年06月10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龍世俊

氣候變遷導致世界各地夏季溫度節節高升,持續時間也加長,直接造成民眾健康影響;台灣位於亞熱帶,近年來高溫亦屢破紀錄。本篇論文以宏觀的角度綜整世界各地的資料,以提醒政府與民眾應重視並了解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熱傷害,並應用有效策略加以預防,以降低健康衝擊。

本篇集結包括台灣3座城市在內,總計43國共732城市或地區之氣象與健康資料,應用兩階段分析方法,先分析各地溫度與健康影響之關係式,再以統合分析(meta analysis)匯整各地溫度與健康效應關係式,並總結1991至2018年間氣候變遷對健康之衝擊。其結果顯示各地受到之衝擊程度不同,平均而言,可歸因於人為氣候變遷的熱相關死亡率大約37%,最低為20.5%,而最多可達76.3%;台灣約為40%左右(詳見研究文章圖5)。

本篇分析「可歸因於人為氣候變遷的熱相關死亡率」採用10組目前最好的氣候模式模擬1991-2018年的兩種情境:情境A是分析「受自然因素造成之氣候情境」;情境B則是「自然與人為因素共同影響之氣候情境」,再以後者減去前者做為「人為氣候變遷」之增溫情境。此模擬條件下,台灣的人為氣候變遷增溫情況(詳見研究文章圖1)約為0.7℃,在43個國家中是屬於受影響較小的。由於這是全球模式模擬結果,不確定性較大。但是,值得讀者們注意的是,中央氣象局以往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都會區的增溫幅度是全球平均的1.7-2倍,因此,本篇模擬之增溫幅度可能低估了台灣都會區的增溫,由於大部份台灣民眾住在都會區,故本篇可能也連帶地低估了對台灣民眾的健康衝擊。

再者,本篇定義的「熱相關死亡率」其實是所有非意外死亡的全死亡率,本篇使用各地區「情境B的全死亡人數」減去「情境A的全死亡人數」,假設是因為高溫才導致這些額外之死亡,這在學理分析上過於簡單,因為由「熱直接導致」的中暑等等死亡,才是醫學上定義的「熱相關」死亡人數,以本篇的定義會高估了因熱「直接導致」的死亡。當然,也有可能部份「情境B的全死亡人數」是因為高溫導致的其它疾病惡化而間接造成的死亡,這些間接死亡確實在實務上很難釐清是否是「可歸因於」人為氣候變遷的死亡,因此本篇做了這樣簡化的假設,也有一定道理,只是讀者在解讀時需要留意。

台灣位於亞熱帶,夏天高溫已是常態,不少民眾會誤以為自己已經適應了這種高溫型態,忽略了暑熱所造成的影響,而沒有適當地保護自己。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分析,嚴重中暑案例過去十年增加3.5倍,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三倍,而80%的年齡是在19至64歲、屬於工作年齡的族群[1],因此暑熱對台灣民眾健康所造成的直接衝擊不容小覷。包括本人團隊在內的數個台灣研究群[2][3][4],近年來皆發表了因熱導致民眾健康傷害的研究報告,更顯示應積極降低台灣民眾熱傷害的重要性。暑熱對民眾的影響,不只是溫度而已,在高濕環境,人體不易排汗,也易造成人體熱累積;在大太陽下工作受到的太陽輻射直接照射,更是直接的熱暴險。民眾應提高警覺,在高熱環境中,要多喝水、適時輪替工作,降低可能的健康傷害。

為了降低民眾熱傷害,中央氣象局、國民健康署與中央研究院共同合作,在今年推出「樂活氣象」APP,其中「健康氣象」的資料即是考量溫度、相對濕度、太陽輻射及風速等四個影響人體熱壓力參數的「熱指數」為背後學理基礎,能每天預報各地「熱指數」,提醒各地民眾在不同熱壓力的環境,要做好自我保護的措施。這也是呼應了《自然氣候變遷》期刊這篇〈近期受人為氣候變遷影響的熱相關死亡率負擔〉之呼籲,強調氣候變遷下,政府與民眾要有更好的保護措施來共同因應,以降低可能之健康衝擊。

利益揭露:本文作者為中央氣象局、國民健康署與中央研究院共同合作的「健康氣象e起來」團隊成員之一,是「樂活氣象」APP的幕後推手之一。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熱急診就醫資料。

[2] Wu, P.-C., Lin, C.-Y., Lung, S.-C., Guo, H.-R., Chou, C.-H., and Su, H.-J. (2011).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during heat and cold events: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vulnerability in Taiwan.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8(7): 525-530.

[3]Cheng, Y.-T., Lung, S.-C. C., and Hwang, J.-S. (2019). “New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proper thresholds for a heat warning system using health risk increment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70: 282-292.

[4] Wang, Y. -C., Sung, F. -C., Chen, Y. -J., Cheng, C. -P., and Lin, Y. -K. (2021). “Effec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s, fine particles and ozone on hourly ambulance dispatches.”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765: 142706.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