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1年5月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發表一篇研究,標題為「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此研究為回溯型研究,調查飲食習慣與COVID-19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素食、魚素飲食者的COVID-19嚴重程度較低。

研究原文: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6月10日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 邱雪婷

1.這個研究/報告為什麼重要?

新冠肺炎大幅改變了全世界,現今在疫苗有許多進展,但很多地方疫苗還無法普遍施打,這時健康的生活型態也可降低我們罹病以及重症的風險是許多民眾迫切想知道的,而且健康飲食是大家都可以做的。若能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來降低染病急重症的機率,也是非常好的消息!且植物性飲食有助降低肥胖與糖尿病,因此有可能藉此降低重症的風險,而肥胖與糖尿病本來就容易使 COVID-19 更嚴重,因此該研究並非無稽之談。

近年來非常流行很極端的生酮飲食來達到減重的效果,有些民眾大量攝取脂肪與蛋白質(尤其動物性)且對碳水化合物避之唯恐不及,這對新冠肺炎是否也有影響?此研究比較植物性飲食與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飲食兩種不同飲食習慣者,看看 COVID-19 感染的機率。結果發現低碳水高蛋白飲食比起植物性飲食,罹患中重度 COVID-19 的機率高達3.86倍,我想這個警訊有必要讓更多人知道,提醒大家勿為了快速減肥採取極端的(吃肉,喝油)減重方式。全穀、蔬菜、水果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並非許多減重者想像的毒藥,而是維持健康的基本要素。

2.這個研究/報告有什麼推論的限制嗎?

由於是觀察型研究,無法證實因果關係,但可納為一種參考資料。此研究為回朔性研究,也就是得病之後才去回顧以前的飲食,這對記憶力不佳者或沒太注意飲食習慣有可能會有回朔不完整的問題,且通常有得病的人也比較容易想起自己吃的不健康食物。但如果只是大略的飲食方向,如是否吃素,或是否很少吃肉這些習慣通常比較不容易記錯,因此該研究在是否吃素的評估或許錯誤的機率可能會有但推估不至於太大。

就研究的正確性,我比較有疑慮的是部分受試者並沒有 PCR 或抗體檢驗,甚至有少部分被納入為 COVID-19的個案檢驗其實是陰性而僅是根據有COVID-19 相關症狀去定義,這樣可能導致分析誤差。

3.一般人要如何正確地理解這個研究/報告?

此研究初步觀察到吃原態食物為主的植物性飲食型態,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全穀、豆、堅果種子,減少吃肉,可能比起大魚大肉和低碳水生酮飲食的人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來得更低。因此建議想減重的民眾不宜過度極端,還是要均衡攝取全穀、蔬菜、水果。在沒有很強的證據之前,國人嘗試多吃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應該是有利無害的,全食物植物性飲食已經在許多先前的研究發現有助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風險。就算對新冠肺炎沒有幫助,對其他疾病也會有幫助。

特別要注意的是此研究不代表吃素或少吃肉就不會得新冠肺炎,因此無論是否吃素,民眾還是必須謹守第三級警戒的各種建議,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等,輪到你打疫苗就趕快去打是保護自己和他人必要方法。

2021年06月13日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營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營養學院副院長 謝榮鴻

一、這個研究/報告為什麼重要?

除了防疫的公共衛生措施、疫苗、醫藥處置之外。個人的營養狀態及影響免疫能力,也是一個極受關注的議題。如何藉由飲食及營養素來降低COVID-19感染率、症狀嚴重程度及症狀持續時間,是民眾想瞭解也是此篇論文評估的重點。

此篇論文是自COVID-19疫情以來首篇「飲食型態」與COVID-19疾病嚴重度間相關性的研究,其研究結果也部分印證之前幾篇論文對於良好飲食降低COVID-19重症的假說[1-4],也與我們先前對照顧長者避免重症化的營養照護呼籲相呼應[5]。

二、這個研究/報告有什麼推論的限制嗎?

此篇論文以招募六國(法、德、義、西、英、美)高曝露COVID-19風險醫事族群為研究對象,由7344位參與者中篩選出2884位符合條件者。其中2316位是一般健康控制組,568位是具有COVID-19症狀者,其中有138位是中度至重度症狀者,其餘則為輕微症狀者。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8歲,男性佔71.6%。

以「食物頻率問卷型式」,包含47種食物樣態,及後續歸類為十三種飲食型態。請參與者自填飲食問卷及是否染患COVID-19,及其症狀嚴重程度。以多變項邏輯式迴歸評估飲食與COVID-19感染、症狀嚴重程度及症狀持續時間的相關性。

其研究限制在於:

1.飲食問卷是採用「頻率」,例如水果每週攝取次數,無法評估攝取份量,亦無法分析各營養素或食物的影響。

2.參與者族群限制:雖難能可貴的收集第一線醫護人員資料,但研究族群亦集中於平均48歲的青壯族群,未觸及高危險族群如高齡及高代謝性風險患者。

3.重症患者參與研究比例偏低。中度至重度症狀者138位(4.8%),且無極重度患者。

4.雖有十三種飲食型態,但部分飲食型態中研究對象人數少,無法單獨統計分析。例如以植物性飲食為主但攝取魚類的飲食型態人數少,無法評估攝取魚類所供應的維生素D及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 DHA對降低COVID-19重症化的影響。

三、可供民眾參考的重要建議:

1.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的飲食型態,與未採用此類飲食型態者相比較,具有降低罹患COVID-19中度至重度症狀的風險達60%以上。

2.具有PCR或抗體檢測數據的研究對象中,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飲食者,有較低的COVID-19感染風險。

3.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型態,增加三倍以上中度至重度症狀的風險。

4.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或植物性搭配魚類飲食,是健康的飲食型態,建議可作為避免COVID-19重症化的預防性飲食。

臺北醫學大學謝榮鴻教授再次呼籲:

1.植物性為主的飲食,富含多樣化的營養素,尤其是各類的植化素(多酚、胡蘿蔔素…等)及高纖、維生素A, C, E, 葉酸及礦物質(鐵、鉀、鎂…等)。具有降低呼吸道感染及縮短症狀持續時間的功效,也扮有支持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增生淋巴球及降低氧化壓力的重要功能。

2.魚類或海產類、藻類的攝取,是維生素D及omega-3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 DHA的重要來源。高EPA, DHA會代謝形成抗發炎的介質,具有抑制促發炎激素產生,及降低過氧化及發炎反應的作用。維生素D亦在免疫系統的完整性及降低COVID-19感染,扮演重要角色。

3.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型態,雖常被民眾應用於控制體重及血糖。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常被誤用為低蔬菜水果的攝取,長期下來也會缺乏原本富含在植物性飲食中的營養素。在此次文獻中可見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型態,增加高達3倍重症化的研究結果。

4.缺乏特定微量元素(鋅、硒)、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C, E或營養不良(例如蛋白質或能量攝取不足,常見於獨居或臥床長者),所造成的免疫功能失常,以及抗氧化功能不足導致病毒於體內容易突變為感染性及致病性更强的病毒,已在先前的許多研究中被證實。需要民眾特別注意。

註釋及參考文獻:

[1]Kamyari et. al. (2021) Diet, Nutrition, Obes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VID-19 Mortality: Development of a Marginalized Two-Part Model for Semicontinuous Data. JMIR Public Health Surveill. 7(1):e22717 doi: 10.2196/22717

[2]Butler et. al. (2021) The impact of nutrition on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87:53-54 https://doi.org/10.1016/j.bbi.2020.04.040

[3]Arnold R. Eiser. (2021) Could Dietary Factors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Rates? Moderating the Inflammatory State.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7(2):176-178 http://doi.org/10.1089/acm.2020.0441

[4]Tavakol et. al. (2021)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y lifestyle and COVID-19 disease sever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Public Health (Berl.). https://doi.org/10.1007/s10389-020-01468-9

[5]臺北醫學大學謝榮鴻教授的呼籲:照顧我們身邊的長者,防疫不是只把他們關在家裡,你有更好保護照顧長者的方法。身體的免疫平衡/控制能力,以及對大量過氧化物質、促發炎細胞激素/趨化激素及發炎介質反應的緩衝控制,對於重症是關鍵。身體需要儲存足夠的營養素作為這些緩衝/控制作用的備援。細胞激素風暴,是極端致死的免疫異常(極嚴重不受控制的發炎反應,會造成多重器官壞死),是COVID-19重症致死的主因。細胞激素風暴太可怕,身體基礎沒準備好,感染後細胞激素風暴(免疫風暴)會一發不可收拾。體內需儲備好這些關鍵營養物質,不是用於治療。在於初始避免惡化/重症化的一連串反應。預防重症靠營養!北醫營養教授謝榮鴻 3 大要訣教長輩們吃出好免疫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176223#.YLL7t08zB18.lineme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