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1年07月12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國家藍碳財富〉。此研究將紅樹林、鹽沼地、海草床視為「藍碳生態系統」,並在全球與國家層級下,對三種沿岸生態系統的碳儲存,提出全面性的經濟評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研究文獻: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7月12日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林幸助

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的碳吸收與儲存是減緩氣候變遷必要的沿岸藍碳生態系,但是做決策時此生態系服務的價值一直被低估,原因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無法彰顯其價值。作者使用較全面的,同時考慮人力、自然及製造資本等包容性財富概念,從社會福祉的貢獻程度,評估全球各國家藍碳生態系統碳吸存所創造的財富(資本)與貢獻程度。他們發現全球藍碳可貢獻1906.7億美金,貢獻藍碳財富最多的三個國家依序是澳洲、印尼與美國,因為三者海岸線長、專屬經濟海域面積大。但扣除因為二氧化碳排放所導致社會資本損失後而仍有盈餘的前三名國家則為澳洲、印尼與古巴,可稱為全球藍碳三大貢獻國。相反的,扣除因為二氧化碳排放之社會資本減損而成為負債的前三名國家為印度、中國與美國。

這篇文章雖然分析全球各國藍碳之貢獻度,但是其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其一是各國藍碳生態系的分布面積,此分析所使用是全球生態系分布資料庫,資料庫中並未包含所有國家的資料,而且每個國家在過去十年可能都面臨了藍碳生態系的損失,並沒有考慮在內;其二是各國各種棲地的碳吸存能力不同,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實地量測資料,同時也可能因為不同的人為干擾而受到影響;其三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損失的社會資本,基於每個國家開發程度不同,難以斷定社會資本損失的差異,應該是此三項不確性中最高的。

臺灣已有紅樹林與海草床分布面積初步資料,但在紅樹林與海草床也只有零星的碳吸存實地量測資料,鹽沼的分布面積及碳吸存還未有相關資料,對於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損失的社會資本估算更是缺乏,亟待補足。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