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近期因公投、停電等事件,能源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網路輿論也提到「汽電共生」是回收餘熱用於發電,有助於節能減碳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根據能源局2021年3月統計數字,目前臺灣汽電共生總裝置容量為6,535 MW(關於MW請參考能源名詞解釋1),但在整體能源政策上,汽電共生扮演的角色並不明顯。據此,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可能原因。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7月13日
大同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榮譽教授 陳斌魁
傳統火力發電利用鍋爐產生高壓高溫蒸汽帶動渦輪發電機發電, 只有單一產品「電力」,其發電後之餘熱並不回收。目前台電較新的林口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效率約在46%;汽電共生技術則能同時提供產業所需的製程蒸汽以及電力,因能善用餘熱,其效率起碼52%以上,台灣產業界如造紙、鋼鐵、水泥、石化……等行業,也因而引進此節能減碳、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1]。
有些製程較平穩的汽電共生廠會與台電簽訂躉售合約,保證時段售電保證容量,但仍不像燃氣、燃煤獨立發電廠(IPP)或水力機組可接受台電的緊急調度。主因在於一般汽電共生廠以滿足製程蒸汽需求為第一優先,為穩定其生產線製程,其所需製程蒸汽流量、溫度及壓力需維持在原先設定值,以確保生產線產品品質。發電是工業製程蒸汽的副產品,在製程蒸汽與發電共生的狀態下,調度發電量同時也會影響製程蒸汽量,因而不能接受電力公司經濟調度。
此外,目前台灣的汽電共生機組,仍以煤為主要燃料佔64.76%[2],其升/降載率特性不如燃氣機組能較快速反應。汽電共生的技術已發展許久,但因環保減煤要求,以及某些需要製程蒸汽的產業外移,近10年來合格汽電共生裝置量減少1,000 MW以上。據此可知汽電共生未能成長茁壯,並非技術面的挑戰,而是管理與制度的問題,若燃煤汽電共生機組加強投入環保設備,使其排汚如同燃氣機組,考量台灣的能源多元供應安全,高效率的燃煤汽電共生機組是否可再如民國77年大力推動,有待政府再審思!
除了開發電源之外,強化負載管理更是因應供電不足及增強電網韌性的重要關鍵。台灣可借鏡及引進德州電力可靠性委員會(ERCOT)輔助服務項目內的低頻電驛負載資源(Load Resources on UFL)保險方式。此管理方式首先由電力公司公告「用戶端快速反應負載資源」卸載保險方案採購量,開放公開競標,由標價低者得標直到滿足所需採購量,並與得標者簽訂合約。
在此合約下,如513大停電,當興達電廠跳機後電力公司電源不足,電力頻率下降至59.75赫茲時[3],電力公司無需事先通知用電户,即可於0.5秒內直接切離已簽約的得標用電戶可停的用電饋線斷路器,如此可降低停電的衝擊面,如停電戶數、非預期的停電量等;這些得標用電戶可獲得電力公司類似保險金的給付,若系統頻率整年未降至59.75赫茲,此用電戶即可笑納此保險金,但萬一碰到如513、517突發跳機事件,使頻率跌到59.75赫茲,得標之用電戶即需盡其義務,履約卸載幫電力公司減輕供電壓力,若違約罰款會很重。此快速反應負載資源財源來源或可考慮由號稱產值高、不能停電的產業承擔,不宜再由台電及全民買單。
此種緊急可靠型需量反應在汽電共生業界潛力極大,原因在於參與售電的汽電共生廠,除了發電之外,製程用電亦頗具規模,若汽電共生廠配合卸除其製程用電,可使台電有更多的額外電力供應,舒緩供電壓力。但依現有法規,有售電之汽電共生廠若卸除用電負載,其售到台電額外多出之電力,只能依餘電躉售價格售電(2.04元/度)[4],遠不如現行以迴避成本為基礎的需量競價價格(最高12元/度)[5],何況緊急可靠型需量反應與企業停電成本有關,誘因不足,不易找到廠商配合(視產業製程,無預警下之停電可能衍生重新開爐熱機燃料費、電費、管線清理、生產損失、趕工加班費......等費用)。產業界將本求利,宜思考如何引導汽電共生業界於台電有供電壓力時,將其產值低、利潤較少、削減其可部分停電的製程用電,配合幫助台電穩定供電,此宜由台電及主管機關進行相關的法規配套修補,才能增強電網彈性及韌性。
註釋與參考資料:
[1] 台灣綜合研究院(2008)。〈合格汽電共生系統〉。
[2] 能源局(2021)。〈合格汽電共生系統裝置容量統計及產銷情況(統計至2021.03.31)〉。
[3] 台灣交流電頻率為60赫茲。
[4] 台灣電力公司(2021),〈購入電力概況__2020年汽電共生購電價格〉。
[5] 台灣電力公司(2019),〈需量競價措施〉。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