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1年07月2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氣膠與海洋調節延緩二氧化碳增加對東赤道太平洋的影響〉。此研究採用最新的氣候模型評估赤道太平洋東西溫度梯度與沃克環流未來的演變。赤道太平洋與沃克環流的變化與聖嬰及反聖嬰現象息息相關。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研究文獻: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7月30日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暨台灣大學海洋中心主任 曾于恒

此研究探討的重要性在於,到底未來氣候變遷的情境下,東赤道太平洋是否會變冷或變暖。過去有些研究認為在全球暖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情境下,由於西太平洋表水增溫的速度,遠高於東太平洋較冷的湧升流區域增溫,所以赤道太平洋海平面溫度梯度,可能會隨著暖化情境而增加,這在最近幾年的觀測資料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然而很多氣候模式卻發現,未來氣候變遷的情境下東太平洋反而是增暖的,造成赤道東西海表面溫度梯度減弱,所以大氣也會產生較弱的沃克環流。

為什麼這個赤道太平洋大氣海洋耦合的變化重要呢?因為這些物理過程直接跟我們熟知的聖嬰現象有關,甚至直接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變異。例如今年台灣遭逢十幾年一遇春季乾旱,就是跟去年底太平洋增強的反聖嬰現象有關。這份研究利用氣候模式設計不同的敏感度實驗,以此解釋現在觀測到赤道太平洋東西方向梯度增加的趨勢,可能只是一個短暫變化的現象,最終東赤道太平洋還是會呈現類似全球氣候模式中增暖的狀態。

會導致這樣相異的結果,很有可能是由於大氣中氣膠變化以及海洋調節的效應,暫時抵銷掉暖化情境所產生的影響,進而延遲東赤道太平洋變暖的效果。此研究特別強調的是,這過程其實只是短暫的變化而已,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長期氣候尺度下的短暫變化常常指的不是幾天、幾個月這樣的時間尺度,而是幾十年的變化。

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這些未來氣候情境的推估研究,都是奠基於氣候模式的基礎上,然而現在的氣候模式仍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與變異性。這是我們在理解這些研究結論時,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