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許多國家在近期開始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展開第三劑疫苗 (booster)的臨床試驗研究,顯見在利用「追加施打」以維持抗體濃度可能有研究探討的必要性。

以色列自8月1日起,針對6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開始施打第三劑疫苗,成為全球第一個向其公民提供第三劑加強疫苗的國家。美國在8/13也授權特定的「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可以再施打第三劑疫苗,而已完成兩劑接種的一般民眾目前則不需要再追加施打。

早前亦有研究指出,施打完整的兩劑疫苗的保護力至少可以維持6個月,但抗體效價也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下降;亦有回顧性研究發現,施打兩劑疫苗後過的時間越久,突破性感染的發生率可能就越高。

相關文獻:
  1. Werbel, William A.,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Third Dose of SARS-CoV-2 Vaccine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A Case Serie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1).
  2. Shrotri, Madhumita, et al. "Spike-antibody waning after second dose of BNT162b2 or ChAdOx1." The Lancet 310298 (2021): 385-387.
  3. Mizrahi, Barak, et al. "Correlation of SARS-CoV-2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to Time-from-vaccine; Preliminary Study." medRxiv (2021).
專家怎麼說:
2021年8月22日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邱南昌

疫苗施打後產生的抗體濃度會隨著時間而下降,但何時會下降至不具保護效力,各種現行使用的新冠肺炎疫苗對這時間點仍未知。學理上,追加第三劑疫苗會再提升免疫反應,對抗病毒會有幫助。本身免疫力較差的人,在施打兩劑疫苗後,可能反應較差,就特別有此考量。而一般人若施打第三劑,雖推測會有更好的反應,但若原有的抗體濃度已經夠高,是否有必要再提升,會不會反而因增加副作用而得不償失,就值得商榷。

新變種病毒的流行讓情況變得更為複雜。有些已經大規模施打疫苗的國家,原先疫情已明顯緩解,卻又因變種病毒肆虐,而讓疫情再度攀升,因此有倡議施打第三劑之說法和做法。大體而言,再度流行的地方,重症和死亡數卻並未明顯增加;且即使變種病毒對現有疫苗有突破性感染,也罕有重症或死亡發生,代表疫苗仍有部份保護力,因此也有認為不急著打第三劑的看法。

第三劑大量施打的國家或地區仍少,相關數據仍缺乏。第三劑要打原來的疫苗?還是換另一種疫苗(也就是所謂混打)?要打原來的疫苗株?還是改用新的變種株?又要改用哪一種變種株?會不會不久又有更新的變種,讓所謂的新變種株又無效?是否要做成不只一種病毒株的混合疫苗(多價型)?間隔第二劑多久後施打第三劑?許多問題至今大部分仍沒答案且看法分歧。

在全球疫苗供應仍不足的情況下,不少人反對搶得到第三劑疫苗的國家把貨源用光,而讓許多國家疫情更難控制。因為畢竟在整個地球村,他國的流行未解,自掃門前雪是無法保證疫情不會再傳過來。控制全球疫情的理想狀況,是全部在短時間內都大規模施打疫苗讓全球感染人數短時間內快速下降,病毒複製機會減少,新變種病毒再產生的機會就會大減,全球才能脫離新冠肺炎的夢魘。可惜的是現實世界難以做到。

我們台灣一方面要考慮對外購買第三劑,更要有自製疫苗的量能。目前先把第一劑和第二劑施打率儘量提高。若真要施打第三劑,還是應先考慮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優先,一般健康族群不那麼急,可待更多他國資料做選擇的參考。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