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為強化國內非洲豬瘟防治,於今(8)日舉行非洲豬瘟線上記者會。與會學者強調,臺灣目前的防治策略是阻絕病毒於境外,但同樣重要的是境內豬場的維護。此外,有關禁用廚餘一個月政策,學者呼籲執行後可再檢討,豬農也可使用廚餘分類和高溫加熱來降低傳播風險。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羅玲玲、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建鎧,兩名專家共同出席線上記者會,並說明國內非洲豬瘟疫情下的現場防疫工作。

2018年08月,中國爆發首例非洲豬瘟個案。3年下來,除了臺灣和日本外,所有東亞國家都已成為非洲豬瘟的疫區。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種會引發一系列綜合症狀的DNA病毒,不論家豬、野豬還是寵物豬,任何品種和年齡的豬種均可能受到感染。目前並沒有對抗非洲豬瘟病毒的疫苗,非洲豬瘟病毒也相當頑強。可存活於豬糞11天、冷藏豬肉100 天、火腿140天、冷凍豬肉1,000天。

王建鎧說明,疫區豬肉原料與製品,都是由邊境走私進入臺灣。目前的管理措施,應著重如何阻止非洲豬瘟病毒進入臺灣養豬場。他建議在邊境管制上,應特別防堵自疫區輸入或走私的豬肉製品、原料及加工品;在生產端上,則須提升豬場生物安全的管制措施,包含人員、運輸車輛的管理,以確保產業相關人士出入境的接觸風險。

王建鎧提醒,民眾身為消費者,亦須具備不攜帶肉品回國的自覺。臺灣作為海島國家,仍首重斷絕非法輸入途徑,否則難以根絕境內傳播風險。

羅玲玲長期研究豬隻育種與生產管理,她進一步談到,2018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後,臺灣的策略是阻絕境外來源,但境內豬場的維護也是重中之重,她呼籲各位豬農應該要做好防堵。工作人員進到場內前,務必要徹底執行換衣、換鞋,進行消毒。豬場入口與各棟舍內的消毒水槽,定時更換,確實踩踏。運豬車須確實消毒,並避免來回不同的豬場等觀念。更不要在豬場附近及場內吃豬肉製品。人流、物流及車流都須注意。

2021年08月,國內查獲非洲豬瘟病毒因越南走私肉品,流入全臺21縣市,讓臺灣的養豬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為此,行政院宣布9月1日至9月30日止,暫停養豬場運入及使用廚餘養豬一個月。

關於近期禁止廚餘飼養的政策,王建鎧表示,廚餘雖然是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之一,但是基於循環經濟與環境控制的考量,應有足夠且確實的配套措施,並通盤考量循環經濟生產與傳統產業存續等問題。羅玲玲則提到,目前先觀察一個月的執行情形,她建議豬農可透過廚餘分類來降低傳播風險,一類是含有肉類的廚餘;一類則不含肉類,並確實遵守蒸煮規定。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非洲豬瘟病毒需要長時間抗戰,廚餘只是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之一。非法夾帶、走私肉品,以及養豬現場的生物安全與防疫措施,更是防堵非洲豬瘟病毒不可或缺的一環。非洲豬瘟病毒需要長時間抗戰,非洲豬瘟防疫更需要民眾自覺,只有全民共同防疫,才可以有效防堵。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資料:

記者會相關資料: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