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2021)年10月13日《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公開研究論文,分析穿戴在手腕上的腕動儀(accelerometer)收集到的數據。腕動儀會偵測睡眠時的手部晃動狀態,了解睡眠時的身體活動量。結論提到,不同的睡眠模式是精神疾病終生盛行率(lifetime prevalence)的特徵,也就是個體從小時候至今,曾經因為特定幾種精神疾患而住院的比率。而使用腕動儀可以在心理臨床研究中,提供客觀量測睡眠相關數據的方法。

研究文獻:

專家怎麼說?

2021年10月12日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宇哲

1.這份最新的研究,與先前蒐集睡眠相關生理數據、探討心理疾病指標的研究相比,最值得公眾重視的部分是什麼?

本研究收集大量客觀的睡眠數據,過往這方面的研究,都是以主觀的量表或睡眠紀錄來進行分析,但睡眠客觀數據(整夜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olysomngraph)一來難以大樣本進行,二來無法多天紀錄。因此本研究的方式可說是克服了過往兩者的缺點。

本研究在排除了主觀影響後,結果方向與過往相同,更進一步支持睡眠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這份研究的推論是否有研究限制?

雖說腕動儀是客觀指標,不過對睡眠的測量卻是透過腕部活動來加以演算,並非如整晚睡眠紀錄直接紀錄腦波,且此種方法對睡眠不正常者的正確性會降低。另本研究的效果量不大,其結果並不能當作是非常強力的證據。

3.這份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看待失眠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的因果關係,以及睡眠對心理的影響?

即使有上述的限制,但其結果與先前研究一致,指出睡不好不只是精神疾病的症狀之一,更有可能是風險因子。換句話說,在心理健康出問題以前,睡眠就出問題了。期望呼籲大眾,多注重睡眠的質與量,以降低心理健康出狀況的風險。

2021年10月12日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楊建銘

1.這份最新的研究,與先前蒐集睡眠相關生理數據、探討心理疾病指標的研究相比,最值得公眾重視的部分是什麼?

這份研究透過分析大型資料庫UK Biobank中89,205 位中老年的參與者的睡眠資料與精神疾患住院紀錄,呈現精神疾患與穿戴式活動測量裝置所測得的睡眠參數的關聯性。過去已經累積了許多研究支持睡眠干擾與心理、情緒困擾有關,以及兩者的交互影響。這份研究更透過大量參與者的資料確立這個關聯性,也檢驗了睡眠與心理疾患相關基因型態的關係,並呈現穿戴式裝置可用於偵測精神疾患患者的睡眠狀況。另外,這份研究的結果呈現睡眠品質的指標,似乎比睡眠時長與精神疾患的關聯性更高,也提醒了公眾及相關專業人員需更重視睡眠品質的指標,而非僅著眼在睡眠時數的充足與否。

2.這份研究的推論是否有研究限制?

這份研究主要是分析大型資料庫的資料,主要的參與者年齡在中年以上,且以白人為主,雖然資料分析有嘗試控制及比較年齡與種族的影響,但在推論到其他年齡及族群上的結果會有所限制。此外,這份研究資料是根據過去曾因主要精神疾患住院的紀錄來定義精神疾患,而且之後再透過穿戴式裝置測量活動來估算睡眠的狀況,精神疾患與睡眠狀況的因果關係無法直接推論。而心理疾患的住院患者在出院後也經常會長期服用藥物,本研究當中也未能排除藥物的影響,且是分析活動程度的得知睡眠狀況,也可能有一定的誤差。

3.這份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看待失眠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的因果關係,以及睡眠對心理的影響?

這份研究呈現了睡眠與不同精神疾患之間,在跨診斷[註1]時,有類似的關聯性。然而如上所述,這份研究是分析資料庫當中睡眠資料與過去住院紀錄,並無法說明睡眠干擾與精神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當中呈現的相關睡眠特徵可能是精神疾患發病前即有的危險因子,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症狀或影響,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如壓力、生活型態)導致的共通結果,在這個研究當中是無法釐清的。

2021年10月12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 李信謙

大多數的人都認同睡眠品質與精神狀態間的緊密關係,而隨著智慧型手環手錶等穿戴式裝置的普及,越來越多人也希望從每晚的睡眠數據中,來評估清醒時的精神狀態。

研究結果發現,利用腕戴式加速儀(等同於臨床上使用的睡眠腕錶)所測量到的客觀睡眠狀態,可用來區分健康人與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這意味著精神疾病患者不僅承受心理情緒症狀之苦,睡眠狀態也有別於健康人,甚至有望以此作為診斷依據。當然這個研究還是有許多限制,例如睡眠測量與精神疾病診斷並非同一時間,而橫斷面的研究也無法斷定因果。不過還是為睡眠測量的臨床用途開啟了另一扇窗,更支持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態的高度關聯,鼓勵研究者更深入地探討。

註釋:

[註1] 跨診斷:有些疾病是某些共通的因素造成,從心智功能的領域看臨床患者因各種生理因素造成認知失能,即為跨診斷,有助於解釋不同疾病的關聯性。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張涵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