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2023)年3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03:00,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一篇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組的魯迪.威斯登多爾普(Rudi G. J. Westendorp)教授團隊作的的研究〈Bereavement affects older people differently with younger males being most frail with limited recovery potential〉。這是一篇回溯性研究,樣本為65歲以上的924,958位丹麥市民。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六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作者提到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請兩位專家解析。專家表示,其實台灣2012年有類似的研究,但使用的是超過20年前的資料,如今台灣擁有大型資料庫(如國民健康資料、全民健保資料庫、死亡登記檔等),應加以利用資料探討喪偶對不同性別與年齡的負面影響。專家也分享,目前台灣學者多以問卷或訪談方式進行研究,例如,尋找能幫助喪親者恢復的因子。

研究原文:

  • Katsiferis A, Bhatt S, Mortensen LH, Mishra S, Westendorp RGJ (2023) Sex differences in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and mortality after spousal bereavement: A register-based Danish cohort study. PLoS ONE 18(3): e028289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82892
專家怎麼說?

【陳儀龍與何幸盈】【李仰慈】

2023年03月21日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研究員 何幸盈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副教授 陳儀龍

1. 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

配偶過世為重大生活壓力事件,而醫療照護的支出間接代表人們的健康狀況,支出增加通常代表健康狀況變差。此外,死亡率也是常用來評估族群健康的指標。因此透過該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喪偶對老年人造成哪些健康上的影響。

該研究分析丹麥全國資料庫約92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的醫療及照護支出,聚焦於喪偶前後醫療照護支出的變化及性別差異。研究觀察到老年人喪偶後,相較於未喪偶者,醫療照護支出增加,且男性增加幅度大於女性。

而在配偶過世前,也可看到醫療照護支出的性別差異。例如老年晚期(85歲以上)男性臨近喪偶時,醫療照護支出即開始增加,這可能是由於男性較難在配偶生病時維持自我照顧及處理家務導致。但此狀況在女性則相反,女性喪偶前的醫療照護支出較低,這可能是因為臨近喪偶的女性往往為了照顧生病的配偶而忽略自己的健康狀況。

另外,死亡率指標也顯示出喪偶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其反映在男性喪偶後,相較於未喪偶者,死亡風險明顯增加;尤其在老年早期(65至69歲)與喪親後第一年最明顯,此效應將持續6年。而女性在老年早期喪偶後死亡風險增加,隨後風險消失甚至降低。

2. 這份研究有哪些推論的限制?例如丹麥研究結果推論到台灣的不同?

由於研究僅使用老年人資料,因此只能推論到老年族群。台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例如,長期照護機構多由民間經營,相關支出非由健保給付,因此健保資料庫不會有相關資訊。而本篇使用整體醫療照護支出,因此僅能評估整體健康狀況,無法從本論文得知喪偶對特定疾病的影響。另外丹麥與台灣照護政策與健保制度的差異,也使老年人醫療照護支出存在差異,因此相同的研究,其結果在台灣可能不一定相同。

台灣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可惜的是健保資料中,個人與家屬的關係不甚明確,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如以「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為例,可由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然而若是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另外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而由於「婦幼主題式資料庫」建置時間不長,大多是青壯年配偶的資料,因此無法取得完整的全國樣本進行喪偶與醫療照護的研究。

3. 台灣有類似的研究嗎?

目前臺灣有部分學者致力於研究喪親,包含喪偶、喪子的影響。針對喪偶,台灣學者多以問卷或訪談方式進行研究,而針對喪子,已有學者使用「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發現喪子之痛與父母死亡率增加有關。[1]而我們也正在進行親友輕生過世的研究,目前仍在問卷收集階段,目的是尋找能幫助喪親者恢復的因子。

4. 這篇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面對與理解,喪失親人與配偶的心理及健康問題?

該研究能幫助我們針對老年喪偶後健康衰退提出預防策略,特別是老年早期喪偶與男性喪偶需要及時提供支持,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而女性面臨配偶生病時,也需注意自身健康照護。最後,身邊親友可提供陪伴與傾聽,讓長者在需要時能抒發悲傷、維持長者日常生活所需,協助長者維持身心健康。

2023年03月22日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 李仰慈

1.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 

喪偶是對老年人影響甚大的生活壓力事件,人們普遍認為喪偶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比男性高,但此研究發現男性老年喪偶者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且喪偶效應持續存在,尤其在65至69歲較年輕的男性老年喪偶者中,其死亡風險在喪偶後6年仍有增加的趨勢。

此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特別探討有無喪偶以及喪偶前後的醫療照顧支出差異。研究發現喪偶與醫療支出的增加有顯著相關,其中男性的醫療照顧花費高於女性,這顯示男性在喪偶後更需要醫療保健及居家服務。即使在喪偶事件發生前,85歲以上男性的醫療照顧花費也大大高於對照組(無喪偶者)。這可能的原因是年長男性無法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大多在妻子生病或即將去世時也無法照顧配偶和執行家務,造成照護支出增加。這是一般大眾比較沒有考慮到的層面。

 2.  研究有哪些推論上的限制?例如丹麥研究結果推論到台灣的不同?

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因此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其次,雖然丹麥的醫療系統和台灣相同是以稅收支撐,但健保資料也可能和台灣的存在差異,可能會影響醫療照顧支出的分析結果,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直接推論至台灣。

3. 台灣有類似的研究嗎?

台灣鮮少有類似的大型研究,但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於2012年有發表一項探討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研究。該研究利用「中老年人健康與生活狀況調查」和「死亡登記檔」資料,共收集4049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並於1989年開始持續追蹤15年。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對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倍,同時也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老年男性中較為明顯,且健康男性在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顯示喪偶效益的程度具性別差異。[2]

這些結果與丹麥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然而,丹麥的世代追蹤研究使用的是全民健保資料,研究人數超過92萬,研究資料較具全國代表性。而國內的研究只收集到4049位受訪者,並且在排除追蹤失敗和未能完訪者後,實際進入分析的受訪者人數只有2496位,無法推論至全國老年人口。此外,國內2012年的研究使用的是超過20年前的資料,而如今台灣擁有大型資料庫(如國民健康資料、全民健保資料庫、死亡登記檔等),應加以利用資料探討喪偶對不同性別與年齡的負面影響。

丹麥研究有點出復原力對老年喪偶者的重要性,以及在性別上的差異情形。隨著醫療的進步,近年來不斷提倡成功老化,而提升老人復原力以利成功老化是目前熱門的議題。想要提升老人的復原力,首先必須準確評估老人的復原力狀況。

文獻上雖然有各種復原力量表,但老年人與其他年齡層遭遇的生活壓力事件不同,復原力自然也和年輕人有差異,但卻鮮少有學者發展專為評估老人復原力的量表。

我們的研究團隊專注於老人健康與長期照護研究,在發現這個問題和評估其重要性後,發展老人復原力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older adults, RSOA),此論文已發表於Aging &Mental Health 期刊。[3]若國內研究在未來探討老年喪偶對不同性別的影響時,能同時評估和考量老年人的復原力情況,有助於更深入了解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復原力情形,是否是導致喪偶對男性負面影響較高的原因,可提供更豐富的研究結果。

 4. 這篇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面對與理解,喪失親人與配偶的心理及健康問題?

此研究透過不同性別和年齡的角度,以及多個時間點來論證喪失配偶對老年人死亡風險與醫療照顧支出的負面影響。研究結果能幫助大眾瞭解喪偶對於老年男性的死亡風險和醫療照顧支出皆高於女性,且喪偶效應在男性中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在提供喪偶者所需的身心照護措施和支持上,不能忽略喪偶對男性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Chen, Y. Y., Gunnell, D., Wu, C. K., Hu, Y. H., & Lee, P. C. (2023).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parents following the death of a child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Psychosomatic medicine.

[2]  Fang, S. Y., Huang, N., Chen, K. H., Yeh, H. H., Lin, K. M., & Chen, C. Y. (2012). Gender differences in widowhood effects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by causes of death in TaiwanAnnals of Epidemiology22(7), 457-465.

[3] Li, Y. T., & Ow, Y. S. Y. (2022). Development of resilience scale for older adultsAging & Mental Health26(1), 159-168.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