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國會議(COP26),於2021年11月13日晚間公布最終協議結果。成為第一個放入減少煤炭、化石燃料補貼期程的協議。然根據研究目前全球所承諾的氣候政策,尚不足以在本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據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本次COP26所簽訂的協定提供觀點。

專家怎麼說?

2021年11月16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王寶貫

COP26氣候協議這幾天剛出爐,不意外地再一次看到,協議並未能達成世紀末限制增溫1.5°C以下的目標。這其實彰顯了聯合國作為國際政治折衝平台模式已不足以應付國際危機。反而這幾年我們看到,一些跨國商業集團(例如蘋果、谷歌)通過要求它們的供應商必須採用綠電生產的方式來縮減碳排放,成果斐然。看來未來要真正達成2050零碳目標,還是透過這種「直接利益與懲罰」的機制可能最有成效。我們看到近年歐盟採取一些頗為強力的碳足跡相關商業法規,或許與此類機制有相符之處。

2050零碳目標,台灣能做得到嗎?我們近來與中研院經濟所蕭代基教授在深度減碳研究計劃中做出一條可行路徑,覺得台灣應有機會做到。這與台灣產業轉型與未來國際經濟板塊重整都息息相關。我們越早行動,對將來地位越有利。

2021年11月16日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蕭代基

COP26氣候峰會達成格拉斯哥氣候盟約(Glasgow Climate Pact),雖然此協議沒有設定2050淨零排放的具體目標,且距離達成2050淨零排放及溫升不高於1.5所需的努力尚有不小差距,但仍有不少成果。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到於2030年必須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45%、2050年淨零碳排、納入減煤目標、市場與非市場的國際合作機制、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和氣候災難補助。此外,尚有甲烷減排、停止森林濫伐、美中合作等多國協議等。

根據諾德豪斯2021年的研究[1],若想達成1.5目標,我們應朝以下三方面努力:(1)全球統一碳價格,(2)低碳與減碳科技研發,(3)一個類似氣候俱樂部的國際氣候協定,俱樂部會員國之碳價格相同,也都對非會員國之進口品課徵碳邊境稅或關稅,這是現行巴黎議定書所缺乏的對未遵約國之處罰。

全球統一碳價格已經在格拉斯哥協議的市場與非市場的國際合作機制中稍露曙光,市場的國際合作機制是建立一個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非市場的國際合作機制尚待協商確定,全球碳稅是提案之一,仍待協商確定。

氣候俱樂部的合適案例是歐盟,歐盟排放交易制度統一了碳價格,歐盟也將於2023年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此碳邊境稅已經對很多國家產生壓力與反應,台灣政府與廠商也稍稍改變其長期延宕不前的行為。

根據我們的研究[2][3],台灣可以做到環境、經濟與社會三贏的2050淨零排放,需要採行所有可行且正確的策略與政策,包括投資研發低碳與除碳技術,以及積極減碳與除碳政策。首先,應提出比擬歐盟的積極2050淨零排放路徑,包括政策與策略的路徑。其次,主要的政策與策略應包括: 

  • 不補貼減碳、節能與化石能源。
  • 付費購買除碳成果,優先使用台灣森林、海洋與濕地去除碳。
  • 在碳定價制度上,儘速採行碳稅、能源稅與碳費等制度,若干年(如十年)以後並行碳稅與排放交易,其中,碳費與排放交易已見到草案,但是碳稅與能源稅仍然不見蹤影。排放交易之標的應在排放權之外,加入除碳責任。
  • 政府可主動提案加入或連結一個國際氣候俱樂部,如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或組織一個氣候俱樂部,如東亞碳排放市場,俱樂部會員國之碳價格相同,也都採行碳邊境稅,共同成立綠色氣候基金。

2021年11月18日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趙家緯

11月13日晚間格拉斯哥氣候盟約(Glasgow Climate Pact)拍板定案,在過去14天,107個國家簽署全球甲烷承諾( Global Methane Pledge) 、110國承諾避免森林退化、40多國參與汰除燃煤宣言、34個國家與6大車廠明文在2040年汰除燃油車輛、丹麥、法國、哥斯大黎加、加州等11個國家與城市發起了超越油氣聯盟(Beyond Oil and Gas Alliance, BOGA)。根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 CAT)權威研究計畫分析[4],若本次會議中各項2050年的減量承諾均可履行,則可將世紀末全球增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8度以下,為歷來首見。

但另一方面,原訂2020年便須履行的千億美元氣候基金要延至2025年方會實踐。檢視各國正式提報至聯合國的2030年氣候行動,全球未來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將較2010成長14%,將導致全球增溫達到攝氏2.4度。

而台灣今年雖在2050年的淨零目標有所突破,但在2030年減碳目標並未提升。

台灣減碳的重要挑戰之一,是有高比例的排碳量來自於六個高減碳難度部門(Harder-to-Abate Sectors):鋼鐵、水泥、石化、貨運、海運、航空。檢視台灣排放量結構,高減碳難度部門佔境內排放量約達40%。本次COP26期間,高減碳難度部門雖非主辦國聚焦的重點,卻見四大重要的政策發展。

  1. 美國與歐盟達成鋼鐵及鋁關稅協議,並在關稅協議中,加入了氣候條款,表示將與歐盟共同成立技術工作小組,共享鋼鐵與鋁的碳排放資料,以避免碳排較高的鋼鐵與鋁製品傾銷至美國與歐盟的市場。
  2. 「格拉斯哥突破議程」(Glasgow Breakthroughs Agenda)集結包括中、印等40多國以及多個國際組織,聚焦於電力系統、零排放車輛、鋼鐵、氫能、農業這五項,目標為在2030年前將其低碳解方可全面市場化。
  3. 美國國務院與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起「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 Coalition),針對鋼鐵、海運、空運、貨運、鋁、水泥、化學、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等8項技術,集結重要企業客戶,要求其承諾2030年時購買相關低碳產品的比例,藉此創造市場需求。
  4. 聯合國工業組織(UNIDO)在峰會期間,推出以公共採購建立低碳鋼鐵、水泥市場需求的工業深度減碳倡議(Industrial Deep Decarbonisation Initiative, IDDI)。在此倡議計畫下,會員國將建立共同申報規範與標準,以掌握鋼鐵與水泥完整的碳足跡,而會員國應於2025年起開始揭露公共工程的碳足跡,並訂定2050年時公共工程碳足跡應達淨零的目標,進而設定2030年時的中期目標。

本次格拉斯哥氣候峰會結束,則會創造低碳原物料、貨運、航運的嶄新市場。而台灣以往在討論淨零轉型的過程中,上述這些高減碳難度部門的業者均會以技術還在發展之中、面臨全球競爭等理由,意欲拖延各項減碳管制。但在COP26後,此局勢已大幅改變,台灣主管機關、業者應立即採行氣候行動。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Nordhaus, W. (2021). “Why Climate Policy Has Failed and How Governments Can Do Better.Foreign Affairs.

[2]林師模、蕭代基、黃琝琇、傅俞瑄(2021)。臺灣與全球 2050淨零碳排路徑與減碳政策分析。中央研究院:AS-SS-110-06-2。

[3] 王寶貫等(2020)。深度減碳,邁向永續社會。中央研究院:AS-KPQ-106- DDPP。

[4] Climate Action Tracker (2021). <Glasgow’s 2030 credibility gap: net zero’s lip service to climate action.>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