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福島地區食品的健康安全 專家指出應符合科學做法

行政院宣布取消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禁令,並回歸科學證據,從禁止特定地區改為禁止特定品項,產品需附雙證以及進口產品逐批檢驗,作為把關標準。許芳裕與謝婉華都同意,在符合檢驗標準下進口福島地區食品健康風險極低。改為品項限制也更能安全把關,符合科學做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目前大眾仍未能有機會看見和理解「日本進口食品」相關的科學證據,常出現因政治而失焦的非理性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17)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謝婉華副教授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許芳裕教授,分別說明輻射食品的科學證據,以及目前制訂福島食品進口的規範時,如何評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許芳裕表示,目前輻射效應數據依據國際組織ICRP的劑量規範,從1945年開始的輻射效應數據研究,原則上一般人的劑量只要不超過每年1毫西弗,在人體健康方面的影響都是可以忽略的。

許芳裕指出,ICRP將輻射的危害分為確定效應和機率效應,前者是指過量輻射對人體的損害會隨著劑量提高而加深傷害,後者是與發生癌症的機率有關。許芳裕進一步解釋,目前國際標準指出單次或年累積曝露的劑量,在100毫西弗以下的劑量可以忽略,100毫西弗以上可能會有健康影響。但目前研究證據可以說明100毫西弗對人體沒有確定效應,機率效應的影響則可以忽略。因此目前各國法規均訂有人員劑量限值:輻射工作人員職業曝露每年不得超過50毫西弗,一般人則不得超過1毫西弗,只要符合法規劑量限值內,健康效應的風險應可忽略。

許芳裕以衛福部的資料為例,說明輻射標準的制定,每公斤銫-137和銫-134,目前台灣和日本的標準,相對其他國家較為嚴格。許芳裕提醒,日本在制訂國內標準與估算安全劑量時,是假定每人100%會吃入輻射食品,而台灣都是參照日本較嚴格的數值。

至於國際是如何換算「食品檢驗」到「人體接受的安全劑量」。許芳裕說明,國際訂定的方式,是以吃了多少的食物量,輻射不會超過1毫西弗,來制訂各國適用的食品輻射限量標準。透過國際組織Codex的制訂規範,假定成人與嬰幼兒的每年總食物攝取量(成人:550公斤;嬰幼兒:200公斤),再參照各國進口日本食品的比例,假設日本食品佔所有飲食的十分之一,再考慮放射性元素和劑量的影響,就可換算出各國成人和嬰幼兒的食品輻射限量標準。

謝婉華依據其在2017年的研究結果表示,大部分的檢測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因進口食品產生額外的輻射曝露,健康危害應是可被忽略的。謝婉華說明,在計算民眾額外的輻射總曝露風險時,0-3歲兒童的額外輻射曝露總量是每年約0.000147毫西弗,相比胸部X光片的0.02毫西弗,相對風險極低,但和攝入的曝露風險無法類比。

謝婉華提到,以2015-2017年日本四縣市(壢木、茨城、千業、群馬)54萬多筆資料的檢測也發現,考慮不同年齡和性別,97.5%以上的台灣人不同食品的年攝入量遠小於1毫西弗。且所有族群的健康風險在一年的曝露下都低於一千萬分之一。

謝婉華引用澳洲官方的報告指出,針對日本福島事件造成的澳洲居民風險低於1毫西弗的輻射曝露量,對人體的機率效應影響可以忽略。另外在去(2021)年9月,美國FDA也解除日本食品輸入的「進口警示」,分析日本共1,749筆資料,僅有3筆(2筆綠茶、1筆薑粉)檢出輻射量但遠低於標準。現今開放日本福島五縣市食品對國人的健康風險應該可被忽略。

至於在法規上將原先的「地區限制」修訂為「品項限制」。許芳裕與謝婉華皆同意,針對「品項限制」與特定品項檢驗,是比限制進口地區安全的方法。許芳裕補充,因為輻射粉塵可能會飄落到其他縣市,鄰近福島5縣的地區可能也有些風險,以品項限定也較符合科學作法。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