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報導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應對氣候風險 制定調適策略

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 高佩懃

今(2022)年2月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即將發布第二工作組報告,彙整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的最新研究。這份厚重的科學報告,是近8年科學界對全球氣候風險的評估與應對策略。

去年下半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科學物理基礎〉再次證實,人類活動造成了氣候變遷;也提醒氣候變遷不再只影響未來,而是「正在」發生。單是去年美國德州曾因冰封導致大停電;歐洲多國與中國河南發生嚴重水災。甚至影響全球的「薯條荒」,都是因為加拿大五百年一遇的大規模水災,加重了航運壅塞的影響。

各國為應對氣候變遷紛紛提出減碳目標,宣示2050淨零排碳。2021年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COP26),便要求締約國以科學為基礎,制定更積極的氣候目標與政策,以減緩氣候變遷。

「減少碳排放」是降低未來地球受氣候變遷影響的重要方針,但只減少碳排放,並不足以應對短期(20~30年)內,國家、企業乃至社區與個人,可能遇見的氣候風險。用來評估氣候變遷風險、找方法減少社會受氣候變遷損害的「調適研究」,就是因應氣候災害,使國家與社會能快速從災害中復原的關鍵。

調適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辨識關鍵風險、監測風險、提出應對策略。同時隨著實際狀況的變化,持續監控風險,調整應對方式。過去IPCC的每一次評估報告,都彙整了那個時期的科學研究共識。因此在第五次的評估報告中,提出以危害、暴露與脆弱性來評估災害風險。

舉例來說,淹水是台灣可能發生的風險。若我們想針對淹水制定應對策略,就需要先了解極端降雨會對哪些地區造成高度危害,一如相同的降雨量,在山區可能導致土石流,造成的危害就大於城市地區。再來是找出哪些地區容易淹水(脆弱度),例如長期都會淹水的區域、地勢低窪或是地層下陷區域。並判斷哪個地方淹水影響會最大(暴露度),例如影響最多人、或是造成最大的經濟損失。將種種因素都考慮進去,才能制定出符合台灣狀況的調適策略。

過去8年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展,我們推估氣候變遷未來情況的準確性增加;用來監測災害與風險的技術也不斷精進;更持續有新的應對風險的技術出現。例如災害預警系統可以提早撤離危險地區的居民、研發抗逆境農業品種可以維持糧食產量的穩定、監測病媒蚊分佈有助於地方政府提早應對疾病傳染等。

接下來的將發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調適與脆弱性〉,就是要告訴我們,科學家們對氣候風險的最新判斷,以及可能的調適方向。是時候讓我們期待最新一期的國際與台灣報告,在氣候緊急狀態下,找出面對氣候風險的應變之道。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