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公共科學圖書館-氣候》期刊(PLOS Climate)在台灣時間3月4日凌晨3點,發布最新研究〈城市的氣候健康治理:描繪公共衛生在大型全球城市調適計畫中的角色〉(Urban climate-health governance: Charting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n large global city adaptation plans)。這份研究指出極端天氣事件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也加重公衛部門的壓力。這份研究挑選了22個提出較完整健康調適規劃的城市作為評估對象,發現公共衛生機構參與的比例也僅在73%。研究發現若有公共衛生部門加入健康調適計畫,可提供更精準的數據、預警與測繪。對此,我們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的健康調適計畫之相關規劃。

研究文獻:Sheehan, M. C., et. al. (2022). "Urban climate-health governance: Charting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n large global city adaptation plans." PLOS Climate.

專家怎麼說?

2022年03月03日
臺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系副教授 林于凱

這篇研究主要目的在對全球提倡,應加強注重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以及強調公共衛生專業於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透過系統性回顧過去世界各國所提出之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彙整「健康危害和脆弱性評估」、「極端高溫預警系統」、「預防與應變計畫」、「其他氣候事件預警系統」、「氣候相關之健康數據監測」等五大面向。從結果上來看目前全球以前三項之介入政策最為常見,同時此研究也發現,公共衛生部門在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貢獻,並不如預期的高。

而這篇最關鍵之研究限制在於,所蒐集的資料大多來自高收入國家,對於經濟、資源相對較為貧瘠的國家則無法做有效的評估,另外是各國所使用的專業詞彙不同,可能造成資料彙整與解釋上的不一致與困難。

目前臺灣在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時,較著重「健康危害和脆弱性評估」、「預防與應變計畫」及「氣候相關健康數據監測」三個面向。其中,公共衛生部門主要貢獻的重點是「氣候相關健康數據監測」,而在「高溫及其他極端事件之預警系統」目前仍在規劃與測試階段。我認為,目前臺灣在氣候變遷調適部分,仍需提升民眾的氣候健康識能、強化氣象預測的準確性與加值應用、建立單位之間的合作關係與平台,以及系統性的完整規劃各場域、族群之調適策略,包含公、私部門的行動計畫擬定、敏感族群的保護策略與宣導、醫療單位的協作與應變等,才得以在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全面性的保護人民與環境的安全,減少醫療及社會負擔、避免疾病與環境的不可逆危害。

2022年03月06日
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暨校長 蘇慧貞

Q1. 這份研究的重要性為何?台灣是否有應對氣候變遷的健康調適計畫?我們的健康調適計畫有公共衛生部門參與嗎?

此研究強調了從城市的角度/層級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重要性,並點出公共衛生部門於調適計畫的角色。因氣候變遷調適規劃為跨領域、多單位的參與,不同領域主導的調適面向仍具有相當差異;台灣的調適計畫中健康面向的行動計畫亦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透過各層級公共衛生 部門角色的釐清或者將有助於擬出真正從健康面向出發的健康調適計畫。

台灣由政府主導的相關計畫主要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劃 (102-106 年)、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 107-111 年)、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公共衛生部門的參與主要是衛生福利部( 或衛生署),以其為召集單位(健康面向)與其他相關單位進行討論,這自然是主要從中央層級出發的思考。地方( 如縣市)層級的調適則回到各縣市之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然健康僅為其中 8 大領域內的一 類,而許多縣市的計畫中雖點出問題,又經常不被認知為該縣市的重點健康衝擊( 如登革熱常列於許多非南部縣市的最重要健康問題)。

Q2. 這份研究的限制在哪邊?

由於是針對活躍健康城市(health-active cities),所以中低收入的國家/城市被納入的比例低,也限制了本研究所歸納結論的可推及性。再者,城市的規模、面對的危害種類、城市本身對氣候變遷的脆弱度和回復力/彈性(如基礎設施的系統)均可能影響其對於調適的規劃( 如調適面向的優先順序),這部分在目前內容中討論較不足。最後,現有設施/系統和可使用的資源對於調適規劃影響甚鉅,於探討健康調適面向及行動計劃時,盤點相關資源對於資源侷限地區,及相關資訊缺乏的地區或許亦可為優先之面向。

Q3. 研究中提到健康調適包含五個面向:健康危害和脆弱性評估、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應對、對極端高溫的計畫、高溫以外的預警、氣候健康監測。台灣有對這五個面向提出對策嗎?

政府目前的調適計畫會將目前已知的健康危害與脆弱性評估納入(著墨最多的為登革熱),但相關的本土研究確實仍有待擴充,特別是高溫以外的災害。對於極端高溫的因應部分,如新北市、台北市等已有較明確的執行計畫,使各相關單位於極端高溫預報可能出現時,啟動對應的措施。但大部分的縣市仍相對缺乏,而高溫以外的預警主要為颱風和暴雨,但目前主要仍以防災/減災為主。至於低溫,氣象局會以最低溫門檻值10度和6度發布低溫特報的黃、橙、紅燈號,而公共衛生單位(如醫事司)亦有監測低溫發生時的急診負擔,並嘗試估算可能歸因於低溫的負荷。整體而言,對此五個面向,台灣目前雖均有提及,但實務執行面仍有待加強,特別是地區層級。且許多單位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亦不足,因此提出之行動計畫易與實際面臨之衝擊有所落差。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