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請參考〈 IPCC氣候變遷與調適報告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專家的完整意見請參考〈「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專家回應

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決策者摘要全文翻譯請參考雲端資料

複合式風險變成常態 專家疾呼:永續價值將成調適關鍵

因應IPCC的第二工作組報告,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昨日發布台灣氣候衝擊最新數據。數據顯示極端事件導致連動性的複合式風險,是台灣最需重視的災害。李明旭強調,以永續價值驅動調適才能發展台灣的氣候韌性,應對危機。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3/2)日邀請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候變遷組研究員李欣輯、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解析台灣最新出爐的衝擊與調適資料。

李欣輯從IPCC報告的框架提醒,台灣最需要注意複合性與連動風險。莫拉克風災前後就是連動風險與複合性災害最直接的案例,從缺水到極端降雨,釀成中下游坡地崩塌、城市淹水、社經損失,進而影響下游居民生命安全。李欣輯提醒,依據氣象局測站資料,自1911年至2020年長達110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平均增溫已達攝氏1.6度,高於全球平均,因此我們未來要面對的氣候風險可能高於全球。

李欣輯也提到目前已經有實例證明,有效的調適措施可以減緩氣候風險。對於複合性災害好發的台灣地區,如何滿足短期防災需求,同時兼顧長期的調適策略,是我們可以思考的方向。此外也必須把握各個可能調適的契機,例如,都市化趨勢雖然使都市成為氣候威脅的熱點,但同時因人口集中於都市,也讓更多公民有實質參與調適規劃的機會。

陳永明著重分享台灣的數據,指出目前預估在近20年內,全球平均增溫極可能達攝氏1.5度,在持續升溫的情境下,台灣的水稻減產、高山森林的適生面積大幅度減少、病媒蚊往北擴散、因豐枯加劇導致水資源調度難度增加、空氣污染在氣流相對穩定下越加嚴重等問題,是台灣非常有可能面對的衝擊。

陳永明也指出,複合型災害與連動型災害尤其是關鍵,以登革熱為例,埃及斑蚊是導致出血性登革熱的病媒蚊,推估在持續暖化下,埃及斑蚊會往中、北部擴散,加上極端降雨導致低窪地區淹水,也會提供病媒蚊孳生環境,助長病媒蚊擴散。因此應對衝擊,需要考慮多重災害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發展氣候韌性。

李明旭引用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9年的調查,指出台灣民眾認為氣候變遷導致水資源短缺是重要的課題,但卻認為不具迫切性,凸顯社會大眾對氣候調適迫切性的意識尚不足。實務上若要應對氣候變遷造成的災難與衝擊,需要跨領域、跨部會與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協作,將科學知識落實到調適路徑的規劃,兼顧社會、環境與經濟,才可能發展具「永續價值驅動的調適策略」。

因為調適牽涉的面向廣泛,李明旭提醒「沒有任何單一調適措施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在種種複雜的問題與價值中,氣候知識不斷更新,新的氣候科學資訊有助於應對災害。李明旭舉例,用防水擋板避免路面積水淹進地下室,是非常在地的自主調適措施,但如果民眾沒有意識到,未來極端天氣事件下,淹水的幅度規模可能超越以往,就難以應對危機。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