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報導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減緩氣候變遷是轉機也是商機

文/趙家緯 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隨著今(2022)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行政院也將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版本提送立法院,進一步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臺灣各界熱烈尋求如何達到淨零排放可行解方。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4月4日發表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氣候變遷的減緩」報告,便是國際上討論達到淨零路徑的可行方式時,最重要的參考依據。

IPCC在此報告中指出,若僅延續目前已施行的政策,在本世紀末全球增溫將達3.2°C,且現有化石燃料設施未來的累積排放量,將超過達成淨零路徑的碳預算,因此需要採取立即減量行動跟大規模的系統轉型。若要有五成以上的把握,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C,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需比019年減少43%,2050年前減少84%。而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貢獻度達到四分之三以上,最關鍵的二氧化碳,在2030年減量幅度更是要達到48%,2040年減量80%,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報告提及,能源供應部門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最高,故強調建立淨零能源系統的重要性。並指出達成淨零能源系統,需仰賴高再生能源占比的電力系統、廣泛電氣化、發展氫能與生質能等低碳能源載體、系統整合,並搭配二氧化碳移除技術。同時因風力、光電與電池成本大幅下降,高再生能源占比為主的能源系統越來越具有可行性。依此報告分析的各項情境,在符合淨零路徑的電力結構中,2050年時風力跟光電的佔比在60%~70%,碳捕捉低於10%,核能也是低於10%。若要達到此目標,未來能源系統的投資需要大規模調整,不僅要大幅增加綠能、儲能與能源效率的投資,更重要的是,輸配電網投資須由每年不到3,000億美元增加至8,000億美元,化石燃料開採由8,500億美元降至2,000億美元。

但若將二氧化碳排放分攤到最終使用能源的產業部門中,排放量占比最高的是工業部門,達到全球排放量的34%,報告中則提到減量須結合綠電、能源效率、物質效率、循環再利用、進料替代、電氣化以及碳捕捉等減量策略。一方面提升物質效率、增進循環再利用,可降低未來對於鋼鐵、水泥等原物料的需求,並提升能源效率,使「能源密集度」進步達2.8%。至2050年時,最終能源需求量應較今日零成長。另一方面電氣化程度應從25%倍增至50%,減少化石燃料的直接使用量。

此報告更分析,在達成淨零排放的情境下,2050年全球GDP相較現行政策情境減少程度約2.6%~4.2%,年均成長的對應下降幅度 0.09%~0.14%。對比IPCC在第二工作組報告中強調,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遠高於金融危機與疫情,因此邁向淨零對全球而言,絕對是經濟體轉型的機會,而非生活負擔。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