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猴痘病毒變異? 專家:做好預防措施不需太過恐慌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發稿日期:2022年7月7日

針對目前猴痘全球累積已7000多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仍需要更多的數據和研究才能說明猴痘病毒在2022年的演化與突變狀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今日邀請專家召開記者會,專家也指出,全球在猴痘疫情的監測與研究都還在進行中,臺灣的公衛醫療系統也應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民眾也不需太過恐慌。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表示,自然醫學期刊發表的葡萄牙研究,雖然指出猴痘病毒的基因序列有變異,但是研究樣本很少,也沒有分析這些基因序列改變了什麼功能。

張雯提醒,主要是因為這篇研究觀察猴痘的演化時間上還太短,現在只知道傳播的猴痘病毒基因序列有突變,但還需要動物實驗,也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明猴痘的突變,是不是真的會改變蛋白質的功能、病毒的感染,以及影響免疫逃逸。

張雯指出,猴痘病毒大小約350奈米,基因體較大且蛋白質構造複雜,也因此讓抗體可以結合的目標很多,相對能逃脫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是比較難的,不像新冠病毒是只要棘蛋白有突變就會讓抗體失效。且猴痘感染後病徵明顯,相對容易偵測,也容易阻斷傳播路徑,加上已有的天花疫苗可以抵抗猴痘,需要準備應對猴痘的時間相對較充足。

國立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維莉說明,猴痘感染族群年齡的變化,自1970首度發現猴痘感染人之後,持續追蹤每十年猴痘感染的族群,發現感染的人數呈倍數增加,且確診者年齡有上升的趨勢,感染年齡從1970年代主要是4歲,到2010年代的21歲, 而2022這一波猴痘疫情則是40至50歲以下。徐維莉指出,這反映了猴痘的流行,可能和1980年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此時間點之後的學齡前小孩沒有接種疫苗,隨著年齡、社交圈增長,也增加了猴痘傳播的機會。

針對現行預防猴痘的疫苗,徐維莉表示目前第三代的天花疫苗經過多次實驗,讓病毒弱化到無法在細胞中自行複製,比起第一、第二代的疫苗相對更穩定。綜合10篇文獻的結論,徐維莉指出曾接種過天花疫苗者的發病率較低,比例在4至21%之間。

徐維莉也提醒目前猴痘病毒的研究仍很少,仍以非洲的研究文獻為主,且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天花疫苗接種後人體產生的抗體可以維持多久。徐維莉建議,應該要評估讓醫護人員等高風險族群接種天花疫苗,以及考慮成人接種疫苗以保護兒童。

徐維莉認為,由於事先沒有預料到這個疾病,再加上這個病毒傳播途徑很廣,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體液、間接接觸污染的物品,相較其它病毒,痘病毒離開人體可在環境中存活35週,而引起一些擔憂。但徐維莉也強調,其實科學家對猴痘已經有既有的認識,比起新冠病毒更能掌控,根據已知的資訊好好防範則不用太恐慌。

關於猴痘病毒的演化,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顧銓指出,病毒突變是一件很常發生的事,但突變不代表就很可怕。在這篇自然醫學期刊的研究中,雖然比較了2022年猴痘病毒與2018年猴痘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在整個基因體中相差50個鹼基,但目前不能說明這樣的改變速度是否有加快。他表示,即使部份突變有影響到某些蛋白序列,也不一定會影響病毒本身的生物學功能或宿主免疫反應。

顧銓補充,研究比對天花病毒的演化速率,相較天花病毒一年有2個鹼基突變,四年累積50個鹼基突變的猴痘病毒有可能演化比天花病毒快,但是否較過去的猴痘病毒加速演化,則仍缺乏研究資料。且猴痘即使突變比天花快,還是比冠狀病毒慢很多。顧銓提醒,目前很多研究的病毒是平常因為公共衛生的事件較少而容易被忽視的,爆發的時候才有較多關注,針對目前猴痘的爆發仍不需要太恐慌,但我們應該重視這些傳染疾病的公衛和監測。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助理教授劉新梧表示,首例非洲以外的猴痘感染是在2003年的美國,當時是因為從非洲迦納進口了囓齒目動物,傳染給飼養其他囓齒類動物(草原犬鼠、土撥鼠)的孩童。劉新梧指出,臺灣有些民眾也會飼養囓齒類動物,如:寵物鼠,但目前民眾也不需過度擔心家中寵物鼠染上猴痘,因為猴痘目前在臺灣只有一個人類案例,所以目前飼養中的寵物基本上是安全的。劉新梧表示,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未來國外進口的動物,建議不論是作為寵物或是實驗的動物,可以新增檢驗猴痘的項目,也可以觀察動物是否有出現感染後的症狀,如:皮膚病變、眼睛腫脹流淚或呼吸道症狀,藉此避免境外輸入的動物將猴痘病毒帶入台灣。

在痘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中,劉新梧說明,細胞本身就有內建的防禦機制,但病毒也有對應的逃逸功能。痘病毒本身在感染細胞之後,就會引起細胞的先天免疫反應。劉新梧解釋,在後天免疫反應上,痘病毒也有對付免疫細胞攻擊的方法。透過抑制被感染的細胞呈現免疫系統能辨識的抗原,來增加自己在宿主體內存活的機率。

劉新梧提到,雖然這篇自然醫學期刊的研究有發現突變,但沒有再用實驗確認突變帶給病毒哪些結構上的改變,以及感染細胞的能力,也就無法知道免疫系統中的抗體,是否因此就失去對病毒的中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Isidro, J., Borges, V., Pinto, M., Sobral, D., Santos, J. D., Nunes, A., ... & Gomes, J. P. (2022). Phyl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signs of microevolution in the 2022 multi-country outbreak of monkeypox virus. Nature Medicine, 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907-y

[2] Reynolds, M. G., & Damon, I. K. (2012). Outbreaks of human monkeypox after cessation of smallpox vaccination. 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2), 80-87.
https://doi.org/10.1016/j.tim.2011.12.001

[3] Volz, A., & Sutter, G. (2017). Modifi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history, value in basic research,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97, 187-243.
https://doi.org/10.1016%2Fbs.aivir.2016.07.001

[4] Pittman, P. R., Hahn, M., Lee, H. S., Koca, C., Samy, N., Schmidt, D., ... & Chaplin, P. (2019). Phase 3 efficacy trial of modified vaccinia Ankara as a vaccine against smallpox.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20), 1897-1908.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17307

[5] Guarner, J., Johnson, B. J., Paddock, C. D., Shieh, W. J., Goldsmith, C. S., Reynolds, M. G., ... & Veterinary Monkeypox Virus Working Group. (2004). Monkeypox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esis in prairie dog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0(3), 426.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10/3/03-0878

[6] Reynolds, M. G., Davidson, W. B., Curns, A. T., Conover, C. S., Huhn, G., Davis, J. P., ... & Damon, I. K. (2007). Spectrum of infection and risk factors for human monkeypox, United States, 2003.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3(9), 133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57287/

[7] Bunge, E. M., Hoet, B., Chen, L., Lienert, F., Weidenthaler, H., Baer, L. R., & Steffen, R. (2022).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human monkeypox—A potential threat?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16(2), e001014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10141

[8] Reed, K. D., Melski, J. W., Graham, M. B., Regnery, R. L., Sotir, M. J., Wegner, M. V., ... & Damon, I. K. (2004). The detection of monkeypox in humans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4), 342-350.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oa032299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