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報導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禽流感席捲全球 對台產業衝擊

文/趙黛瑜 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吳宏達 中興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懿萱 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生、梁雋承 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生

今(2022)年全球高病原禽流感病毒疫情的爆發,已經對全球家禽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自爆發以來損失將近數十億美元。自2021至2022年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已經影響歐洲37個國家,總計2,467起家禽場染疫,並撲殺了 4,770 萬隻家禽。同時今年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動物公衛災難,總計698起家禽場爆發,已撲殺了 5,599萬隻家禽,且有47個州傳出禽流感疫情。其中,火雞禽場佔此次疫情感染的家禽養殖場70%以上,面對家禽數量的減少也讓雞蛋和火雞肉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嚴重的疫情更加劇民眾的經濟負擔。此外,歐美災情嚴重也影響台灣在主要種禽、雛禽、受精蛋、禽肉的進口,以及供應養禽產業的生產和禽肉消費的需求。

今年流行的H5N1容易與候鳥身上攜帶的不同低病原禽流感病毒進行重組,進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基因型,某些基因型也會感染如海豹、狐狸、狸貓以及雪貂等哺乳動物,可能與病毒對哺乳動物的適應性有關,增加從禽鳥傳給人的風險。其次,這波流行的H5N1不僅造成家禽的大量死亡,同時影響約80種不同的野生鳥類,並造成蘇格蘭40%的賊鷗種群以及希臘約2,000隻斑點鵜鶘死亡,對鳥類的生態保育造成極大威脅。

野鳥為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天然宿主,候鳥的遷徙使疫情快速擴散,而台灣正好位於候鳥東亞澳遷移路線的下游,於2022年9月日韓兩國均有禽場爆發禽流感疫情,病毒沿著候鳥遷徙路線從歐洲一路傳進亞洲和非洲,候鳥遷徙會途經日韓兩國再來到台灣,這個過程提高禽流感病毒帶至台灣的風險。加上台灣禽場密度高,周圍多鄰近水鳥棲息的濕地環境,而且水禽場多屬於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空間,使得野鳥容易將禽流感病毒傳入禽場內感染家禽,造成疫情爆發。但由於台灣禽場有禽流感病毒(包括H5N2)在地化的情形,以至於家禽感染後大多不會有嚴重的臨床症狀。根據行政院動植物防檢局的統計,台灣近幾年的禽場爆發均不超過百例,但仍然不能因此掉以輕心,還是要做好疫情防護。

在禽流感疫情防疫策略方面,應著重在輔導改善家禽產業的產銷模式,降低禽場密度或劃分水禽專區,避免水禽場與陸禽場太過靠近而增加爆發風險,並提高禽場的生物安全規格,例如:蛋雞場不要老、中、青三代不同年齡的雞隻混養,土雞場要縮短整批雞隻出清的時間,水禽則是要避免與候鳥接觸。此外,相較以往對野鳥病毒的監測只著重在溼地水域處,建議應成立專家委員會,依風險地圖制定篩檢計畫,加強候鳥與家禽間交接處的病毒監測,以了解病毒的重組演化與傳播方向,提供進一步精準監測防疫與預警系統的重要參考數據。

我國一直以來對於禽流感的防控措施均是不施打疫苗,而採取確診撲殺策略,配合早期通報及強化軟硬體生物安全措施,疫苗對抑制禽流感病毒複製的效果有限,因此施打疫苗應僅用於輔助而非取代撲殺,也就是當撲殺已經無法遏阻疫情時,疫苗可做為輔助策略,但必須搭配血清抗體篩檢,對血清判定為自然感染的禽場一律撲殺。但目前各國流行的病毒亞型均不太相同,使疫苗選擇上面臨困難,在清零與減災之間的選擇,全球應有明確共識才能將資源花費在刀口上,進一步減少經濟與生態上的損失,並以最終達到禽場的病毒清零,降低禽傳人的風險為目標。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