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3年3月9日凌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發布最新研究〈成長中的塑膠煙霧,當前估計有超過170兆個塑膠微粒漂在全世界的海洋中--需要緊急解決方案〉(A growing plastic smog, now estimated to be over 170 trillion plastic particles afloat in the world's oceans--Urgent solutions required.)

研究團隊追蹤1979到2019年間海洋塑膠污染的數據,發現從2005年之後海洋塑膠的數量快速增長。據估計,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0-200公尺)的塑膠微粒數量約171兆個(82-358兆個塑膠微粒間),換算成重量約是230萬噸。這份研究的採樣地點涵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與地中海,共設置11,777個站點來收集數據。研究中也提到1990年前檢測到含塑膠微粒的樣本很少;1990年到2004年間,樣本有大量增加,但並未發現明確的趨勢;2005年後則大量增長。據此,研究團隊也呼籲國際上應有具法律約束力的政策或全球性條約,來解決海洋中塑膠微粒數量大幅增長的問題,並從源頭減量。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海洋塑膠微粒的議題。

研究原文:Eriksen, M., et. al. (2023). “A growing plastic smog, now estimated to be over 170 trillion plastic particles afloat in the world's oceans--Urgent solutions required.” PLOS ONE.

專家怎麼說?

2023年03月09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助理教授 許瑞峯

Q1. 報告中有提到2005年後,海洋中塑膠微粒數量不斷增長,在台灣是否也有這樣的趨勢?

該篇文章提及2005年至今,由於塑膠生產量大增,以致於海洋中微塑膠數量不斷增長。由於當時尚未掌握塑膠的風險,也尚未建置塑膠回收系統,導致塑膠廢棄物因管理不當直接排放至自然環境中,其中最受衝擊即是環境的最終受體--海洋。然而至今仍有近20%的塑膠廢棄物仍持續被排入環境中,因此制定和落實更有效力的管理措施和法規有其必要。

而要回答台灣是否有隨著塑膠的使用量上升,進而使微塑膠的釋出量增加,這就有賴主管機關、學界和非政府組織的長期監測工作。然而台灣目前的微塑膠研究多數著重於河川和沿海地區,海洋中的微塑膠濃度的探討發表於國際期刊僅有1至2篇,儘管近幾年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已有針對台灣周遭及主要河川出海進行調查,雖然其數據顯示沒有明顯的增加趨勢,但仍需有長期及系統性的調查,才足以釐清台灣周遭的微塑膠污染傳輸、來源和累積的全貌。

Q2. 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此研究結果?之前曾有類似「海洋中塑膠微粒比魚多」的形容,這份研究也可作此推論嗎?

該研究也提到除了塑膠廢棄物釋入海中進而造成微塑膠顆粒增加,而顆粒持續受風化作用的破碎,亦會碎裂成更多且更小的顆粒,這些小顆粒恐對海洋生態造成更負面的影響。然而海洋漁貨量持續受人為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的變遷而減少,微塑膠於海洋環境中的累積則因塑膠使用量增加而加劇。這一消一長之間,「海洋中微塑膠比魚多」這句話則非常有可能發生,減塑及對其有效的管理已刻不容緩。

Q3. 這份研究的限制與挑戰是什麼呢?(例如,可能用模型估算仍與實際情況有誤差?或是仍缺乏更具在地性的數據資料?)

這份研究收集大量的文獻數據並結合模型預測而成。然因為研究資源的差異,北太西洋和北太平洋數據量較為充足,而印度洋、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和地中海等地區,由於研究資源較為缺乏,以致於這些地區可用數據較少。因此所計算之全球海表面之微塑膠顆粒數及重量恐會失真,但可以確定的是,微塑膠於海洋中的持續累積已是不爭且亟需面對的問題。

Q4. 若是回到台灣的情況,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數據,來判斷台灣周邊海域的塑膠微粒種類與來源?若要判斷台灣塑膠微粒堆積、分布狀況,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研究?

事實上,台灣河川出海口的污染物累積和傳輸常受河川的流量、潮汐的變化和降雨的強度所控制,而進入海洋後亦會受複雜的海流(如黑潮和中國沿岸流)和強勁的季風所影響。因此要解析台灣周遭複雜的水體環境,應針對微塑膠的熱點與流場在不同季節的關係進行研究。目前臺灣周遭海域已發表的海漂垃圾和微塑膠之實測數據仍然較少,僅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黑潮和台灣周遭海域的研究[1][2],亟需更多的資料以勾勒出微塑膠於台灣周遭的傳輸特性及機制。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

參考文獻:

[1] Shiu et al. (2021). “Marine microplastics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pristine’ Kuroshio.”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72, 112808.
[2] Chiu et al. (2020). “Using citizen science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marine litter in the waters around Taiwa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57, 1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