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幾乎所有科學證據都在敦促「人類應該要減碳」,而且不只是減碳,更是快速、大量的「深度減碳」。但深度減碳與減碳有什麼不同?目前台灣提出的淨零路徑是不是能夠落實2050淨零排放?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將在3月31日出版「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研究專書,指出當前淨零路徑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更積極的淨零建議。反之,更積極的淨零措施,會不會加深社會經濟衝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專書提供看法。

研究專書連結:王寶貫、蕭代基主編(2023),《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

記者會新聞稿「淨零之路」研究專書線上發布記者會新聞稿


專家怎麼說?

2023年03月28日
逢甲大學財稅學系副教授 黃琝琇 (本研究專書作者之一)

Q1. 這份研究對台灣淨零策略的重要性是什麼?

因應氣候危機,淨零排放已是當前各國重要目標,亦逐漸為公眾所重視。行政院於2022年3月30日提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然而以當前政府的政策規劃時程與策略,主要存在兩個問題:政策強度不足與欠缺立即性。

此研究點出過於保守的政府規劃恐無法達到真正的淨零目標,唯有在加強政策力道,並盡早落實反映外部成本的碳稅課徵,大力發展綠能政策,管制化石燃料發電促進電力結構轉型,才能有效達成2050淨零目標,此行動需立即展開而不容延宕。再者,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減碳政策將損及經濟,此研究也翻轉此根深蒂固的疑慮,根據評估結果,在妥適的建議政策下,環保、經濟、社會三者並非抵換關係,而可創造三贏,此可以帶來推動減碳政策的信心。

Q2. 這份研究的限制與挑戰為何?

由於政策的評估需要動態檢視,利用現存資料以評估未來減排成效。若現在不採用有效減碳方法或執行力道不足,未來就需要用更嚴格的標準執行,甚至需面對不可逆的氣候危機。另外,除政策規劃與評估之外,法制規範的落實也是重要關鍵。尤其面對2027年歐盟實施碳邊境稅後,若台灣仍是採用過度寬鬆的減碳政策與無效率的執行,台灣企業將面對出口缺乏競爭力與懲罰性稅賦問題。

Q3. 您覺得有哪些是現在就可行,有助台灣落實深度減碳的措施?

積極性的策略應涵蓋企業、個人與政府。產業面需加強企業自主減碳誘因,鼓勵責任生產與消費。個人面則可透過環境教育推動生活轉型,節能消費、低碳運輸與低碳飲食等。政府政策應鼓勵科學技術人才培育,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與能源結構轉型,並盡早建構有效淨零減排的經濟誘因工具,才能有效落實深度減碳。

2023年03月28日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桂田

本書〈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擲地有聲,為繼中研院(2022)、台大風險中心(2019, 2022)研究報告,結合學理、科學評估與模擬以批判建構角度提出對我國邁向2050淨零碳排實踐之關鍵建議。本書提出數項博見,在此提出幾項重點評析。

政府雖然於去年(2022年)三月提出臺灣2050淨零碳排架構總說明,並於年底進而提出2030年臺灣減碳目標,行政部門努力值得肯定;但的確如各界所批判期許之淨零相關部門路徑之評估模式、資料分析並不透明,缺乏參與式治理之落實。而本書所強調淨零路徑需依學理、科學性與模擬評估特性,以及本書實證分析與評估結果的各項建議,相當程度的可以作為各界對話、實踐的基礎。此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目前政府在推進2050淨零碳排與2030減碳路徑之路徑上,比較著重在於技術面向的開發,如綠色能源、新能源、負碳技術等面向;而缺乏系統性、並說明推估如何應用重要政策工具,如能源效率政策、碳定價機制(碳稅費、碳交易)、電價政策、節能誘因等面向,來進行全面向的減碳以,至於推估出來的執行路徑乏於雙向提升螺旋效益。亦即,此本書指出當前的淨零模式過於保守;而本書某個程度,補足了這樣的缺憾也提出了相關的推估。

會生產出當前國家淨零路徑與減碳策略的模式,某個程度上是因為臺灣仍然依循發展型國家的模式,類如南韓自2009年李明博總統以來至今的方式,面對全球氣候治理較著重在提升綠能技術、綠能產業以打造作為全球新一代科技競爭產業為主要目標。因此,政府本身不刻意以強力的管制政策來抑制碳排,相反的比較以引導的方式來鼓勵高碳排產業自身的轉投資或轉型。然而,明顯的,此種發展型環境主義的模式長久下來在臺灣與南韓實質減碳成效有限,歷歷可證。

最後,本書所強調的,國家與社會仍停留在環境與經濟對立之觀念,需要創造如德國、歐盟的前瞻綠色經濟轉型、社會轉型與公正轉型的心態。也呼應台大風險中心長期的主張,臺灣需要更勇敢的、清晰的跨出過去成長的模式與褐色經濟的思維,以新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與低碳社會之架構,轉換到創新的發展軌道。當全世界重新發現臺灣,臺灣豈不重新定位、驅動自身在世界歷史的位置與路徑。

2023年03月28日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張瓊婷

這份報告的重要性在於針砭台灣官版淨零策略(官版淨零策略為行政院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台灣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並透過長期學術研究和政策觀察之積累,提出建議策略。

這份報告對於官版淨零策略之批評主要包括以下三點:首先,官版淨零策略之實施時程甚晚(幾乎都在2030年之後);其次,官版淨零策略忽略了許多低成本的減碳措施,包括報告中提出的能源稅、碳稅、永續森林經營等;再者,官版淨零策略仍多採取保守的補貼和保護做法,此舉恐怕反將在長期削弱台灣企業在減碳力道上之國際競爭力。

這份報告更進一步強調減碳的目的在於降低排碳這個負向外部性,官版策略擬採用鼓勵正向外部性之補貼方式進行,是為政策工具之錯置。至於課稅後是否產生負面經濟衝擊?報告中舉證加拿大卑詩省課徵碳稅後,經濟體表現並未因而削弱。

然而這份報告仍見以下四項限制與挑戰:首先,課徵碳稅/能源稅在實行上成本雖可望較低,然需思考溝通策略,以期降低推出新稅所可能面臨的溝通成本和阻礙;其次,綠電需空間資源,在建置的過程中亦可能增加排碳,如何增進綠電政策之減碳效率實需著力;再則,報告挑戰非核家園政策,提出低核廢和核融合等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之技術,不免仍將經過公眾對於核電存續之檢視;此外,目前六個政策分立,然需留意六個政策之間的關聯,例如,大規模汰換燃油車為電動車實有可能,但如果綠能發電成長速度趕不及電動車的成長,龐大的電力需求成長可能反而增加排碳量。

由於這裡談的是在27年內,將進到大氣層的溫室氣體總量降為零,而不是稍微減碳,台灣每年排碳量遠超過兩億公噸,若企業、政府和個人未有大幅度的行為改變,單單寄望於技術進步,恐怕僅是癡人說夢。

2023年03月28日
中原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特聘教授 林師模 (本研究專書作者之一)

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淨零已經是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幾乎沒有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所謂淨零並不是達到溫室氣體零排放,而是在透過各種政策或自發性措施盡量減少排放的同時,搭配一些除碳技術或措施,如廣植森林以吸收二氧化碳。或是在發電設施建置捕捉二氧化碳的裝置再予以儲存等,以移除那些無法減少而仍需排放的溫室氣體。從這個角度看,對任一經濟體而言,有效盤點目前及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並確認未來具成本有效的減碳政策及技術有哪些,以評估可能的溫室氣體淨排放路徑及是否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就成為政府施政不可迴避的重點工作之一。

《淨零之路》嘗試透過模型分析,檢視我國於2022年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以研判政策目標達成的機會為何?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政府部分策略可能過於保守,短期要因應歐盟及其他國家施行碳邊境調整稅,或是長期要達到2050淨零的目標,都將會是相當嚴峻的挑戰。本研究建議可以採取更積極的策略,其中,雖然課徵較高的碳稅會使經濟面臨短期的陣痛,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將更為顯著,且連帶會使我國面臨碳邊境調整稅的負面衝擊大大的降低。此外,當適當地將徵收所得之稅收妥適分配給全民或特定之族群,將有機會創造環境、經濟及社會三贏的局面。

不過,本研究與國內外類似研究同樣面臨許多能源、環境技術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性的問題,導致評估結果雖然在方向方面頗有意義,但部分細節的結果還有一些斟酌的空間,而這也是本研究後續應該定期滾動評估修正的地方。

2023年03月28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陳于高

本書開宗明義把近年氣候變遷的全球發展脈絡清楚的梳理了一遍,簡明扼要的完整陳述這個包括聯合國參與在內的全球公私協力過程,最後用最新的科學觀察結果與綜合各面向的知識結論,認證了對全球暖化這個事實的存在,並強調它已經開始危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為能尋求解決之道,2050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因應而生,我國為國際社會的成員,有義務與責任和國際伙伴一起努力來達成這個艱難的目標。本書也整理了數個國家與組織在因應2050全球淨零碳排的種種作為,從中可以知道在過去兩三年全球都在加速思考布局轉型,都希望可以成功的轉型又不失去經濟活動的能量。

本書的核心是對台灣淨零的科學技術及政策工具選項各自做了可行性的分析,另也利用總體經濟計量模式來了解可能的路徑選項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環境的衝擊,以及其與減碳效果之關聯。讀者可以很容易就知道各類措施在佈建時的困難,以及佈建後對台灣整體減碳的貢獻。本書的結論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只要我們努力推動新科技發展,再配合以政策工具之協作,有機會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