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台灣團隊發現白鼻心居住在城市證據 專家:犬殺與路殺是城市白鼻心最大威脅
發稿時間:2023年8月1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曾惠芸和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的研究團隊,與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博士共同合作,7月28日在《野生動物管理期刊》(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發表最新的白鼻心研究,登上九月份期刊封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曾惠芸、林思民於線上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這篇研究運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紀錄,評估城市中白鼻心面臨的威脅、繁殖時間與棲息環境的特徵。研究發現救援通報的案例中,成年的白鼻心受遊蕩犬隻襲擊和車禍致死的比例將近40%,而白鼻心幼獸接受救援的主因是親子失散。
曾惠芸說明,白鼻心又名果子狸,大小和家貓近似,在夜間活動,於都會區中取食野果與落果、獵食小型鼠類、鳥蛋或幼雛。曾惠芸表示,在台灣白鼻心逐漸搬入城市,成為本土物種適應都會生活的案例,但若不清楚這些野生動物在擁擠的城市中生存的狀況,將難以管理、保育,以及減低野生動物與人類生活環境重疊時可能發生的問題。林思民說明,林文隆博士研究收集並統計201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被捕捉、被救援和死亡白鼻心的紀錄,共242隻。研究中觀察到案例數在6、7月份是2月的四倍,表示白鼻心可能在夏季比冬季更活躍,而研究也發現7月到10月,幼年白鼻心佔所有紀錄的50%以上,2、3月則沒有幼年白鼻心的紀錄。推估城市中白鼻心的主要繁殖季是春季,而在夏秋之際獨立離巢。
林思民指出,研究調查也發現白鼻心在高度城市化和人口稠密的地區有生活和繁殖能力,在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4,000人的地區就有21個白鼻心的窩。有90%的窩巢位在高度開發(建物面積>75%)的土地,其中56.3%窩巢周圍的建築物和人造結構覆蓋高達90%以上,甚至在建築物內築巢。其餘利用的棲地主要是樹木和農作物覆蓋區。
曾惠芸表示,對所有白鼻心來說,犬隻攻擊和車禍的發生率是其他風險的2到3倍。親子失散導致傷亡則是幼年白鼻心接受救傷的主因;成年的白鼻心因為犬隻攻擊和車禍而死亡的發生率,都是其他原因如陷阱、電擊的 4 倍以上。林思民說,結合救援的白鼻心數量與死亡案例,研究發現即使有醫療救助,犬隻攻擊和車禍的白鼻心死亡率仍為 100%。林思民認為,遊蕩犬隻對於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未來應如何管理遊蕩犬隻的問題將是一個重要且必需面對的課題。
但研究仍有限制,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佩珍指出,本研究是根據台中白鼻心救傷2010年至2021年的長期資料,在野生動物的研究上十分寶貴。然而救傷資料需仰賴民眾通報,如果某些地區或在較早期的年份,民眾通報意識較低,資料可能就無法很公平地反應整個都市在整段研究期間的狀況。林思民也提到,目前這份運用台中資料的研究,雖可知道台中市白鼻心的狀況,但是台灣其他地方的白鼻心情況還不清楚,要推論到全台灣仍需要其他地區性的公開數據與科學研究。
林思民補充,去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訂定的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明訂各國應加強並注重城市藍帶綠帶的生態效能,強調應復育退化的生態系,而白鼻心可做為都會藍綠帶的生態指標之一,協助我們判斷城市綠地是否逐漸恢復為原本應有的生態系統功能。未來也將運用無線電追蹤與直接行為觀察,分析城市白鼻心活動範圍與繁殖行為,並追蹤野放個體的存活。
研究原文:
- 研究原文:Lim, P. X., Lin, S. M., Lin, W. L., Tseng, H. Y. (2023). Breeding records, urban habitat, and threats to the masked palm civet in Taiwan.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e22467. https://doi.org/10.1002/jwmg.22467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