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3年8月3日台灣時間晚間23:00《自然-氣候變遷》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布最新研究〈ωMel replacement of dengue-competent mosquitoes is robust to near-term change〉。這篇研究結合蚊子族群的動態模型與實驗室環境中溫度如何影響沃爾巴氏菌wMel菌株的數據,再配合預測未來熱浪的嚴重程度,來了解全球暖化對澳洲的凱恩斯市、越南的芽莊市的可能影響,而越南芽莊市已經成功的進行地區沃爾巴氏菌防治登革熱的試驗。作者預測,比起2030年代預測的熱浪有平均9.7天,2050代的熱浪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平均24天),對沃爾巴氏菌的ωMel菌株有負面影響,推測更熱、更頻繁的熱浪可能會降低沃爾巴氏菌株ωMel的效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此研究。

研究原文:

Vásquez, V.N., Kueppers, L.M., Rašić, G. et al. wMel replacement of dengue-competent mosquitoes is robust to near-term change. Nat. Clim. Chang. 13, 848–855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3-01746-w

專家怎麼說?

2023年08月02日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溫在弘

Q1. 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 

利用沃爾巴氏菌可抑制登革熱病媒蚊的族群數量,或透過沃爾巴氏菌讓病媒蚊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來阻斷病毒複製,降低疫情傳染風險,這些已在國際許多醫學昆蟲的研究與試驗受到證實。然而這些病媒蚊也可能受到高溫影響其存活能力,因此,這篇論文的模擬顯示沃爾巴氏菌的ωMel菌株的防治效果,可能會受到暖化的影響,在2030年之後的氣候變遷情境,這項生物技術可能對於減少病媒蚊族群數量的效果較有限。

Q2. 研究有哪些推論上的限制?

模擬氣候變遷情境的尺度,較難反映出病媒蚊複雜的棲息環境(例如可能還有廢棄輪胎、室內花盆等陰涼處的積水環境),因此該模式的結果對於實際田野狀況可能有其落差。此外,人類活動和病媒蚊也有適應高溫環境的調適行為,這些在模式中較難反映出生物自主的調適行為對於病媒蚊族群動態的影響。最後,這篇論文著眼於病媒蚊族群動態的效果,並未進一步考慮病原體透過病媒蚊叮咬在人群之中的疫情傳播動態。

Q3. 此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全球氣候溫變遷對蚊蟲傳染病的影響?

這個研究可以提醒我們,即便有新興且有效的生物技術來對抗登革熱疫情,但是在氣候暖化的長期趨勢下,可能仍有一些當初生物防治技術尚未考慮的狀況或條件(例如這個研究提到的越來越長的持續熱浪時間)。提醒社會大眾仍不可忽略氣候暖化對於病媒蚊傳染病的長期影響。

Q4. 台灣現在不適用沃爾巴氏菌防治登革熱,是因為這篇研究所說的氣候變遷嗎?

沃爾巴氏菌對於登革熱防治在國外試驗區雖有其成果的實例,但國內僅實驗室階段已有其成功的實驗結果,目前在台灣尚未有具體在野外試驗區的相關成果。生物技術在野外試驗對其生態系統可能會帶來無法復原的衝擊,因此野外試驗設計需要有更嚴謹的周延考慮可能對於生態族群帶來的影響,因此目前台灣防治實務上,仍並沒有以沃爾巴氏菌作為登革熱防治的措施。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