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翻譯

本文特此感謝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江昀緯教授審校

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全文: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23/press-release/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要表揚三位得主

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

麻省理工學院 ,劍橋市,麻薩諸塞州,美國

路易斯.E.布魯斯(Louis E. Brus)

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紐約州,美國

阿列克謝.葉基莫夫(Alexei I. Ekimov)

奈米晶體科技公司,紐約市,紐約州,美國

「因為發現並合成量子點。」

他們為奈米技術播下了重要的種子

2023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發現並發展量子點的科學家,這種奈米顆粒非常微小,小到其尺寸決定了特性。 這些奈米技術的最小部件現在可以應用到電視和 LED 發出的光,還可以指引外科醫生切除腫瘤組織等。

每個研究化學的人都知道元素的性質取決於它擁有的電子數量。 然而,當物質縮小到奈米尺度時,就會出現量子現象;這取決於物質的大小。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成功製造出如此小的粒子,其特性由量子現象決定。這種被稱為量子點的粒子,在奈米技術中非常重要。

「量子點具有許多迷人且不尋常的特性。重要的是,它們根據大小而有不同的顏色,」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約翰.奧維斯特(Johan Åqvist)說。

物理學家早就知道,理論上奈米粒子可能會出現與尺寸相關的量子效應,但當時幾乎不可能改變奈米尺寸材料的形體。 因此,很少人相信這些知識能被實現。

然而,1980年代初,阿列克謝.葉基莫夫成功在有色玻璃中創造了依據尺寸的量子效應。顏色來自氯化銅奈米顆粒,葉基莫夫證明顆粒的尺寸透過量子效應影響了玻璃的顏色。

幾年後,路易斯.布魯斯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證明了流體中自由漂浮的粒子具有依尺寸而定的量子效應。

1993年,蒙吉.巴文迪徹底改變了量子點的化學生產,產生了近乎完美的粒子。這樣的高品質對於後續應用非常必要。

現在,量子點照亮了基於「量子LED」技術的電腦螢幕和電視螢幕。它們還為一些LED燈的光線增添了細微差別,生物化學家和醫生使用它來繪製生物組織圖。

量子點正在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研究人員相信,未來它們可以為軟性電子產品、微型感測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和加密的量子通訊做出貢獻——所以我們才剛開始探索這些微小顆粒的潛力而已。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