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工作組報告決策者摘要原文:〈氣候變遷2022:衝擊、調適與脆弱度〉(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專家意見請參考:「IPCC AR6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專家意見

決策者摘要中文翻譯請參考:「第二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決策者摘要中文翻譯

 

報告重點摘要:

本份決策者摘要分為四部分,A介紹、B觀察和推估的衝擊與風險、C當前的調適與其利益、D氣候韌性的發展。

A.    介紹:這份報告承認氣候、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且更強而有力的整合自然、生態、社會和經濟科學領域的知識。

B.    觀察和推估的衝擊與風險:

1.      從氣候變遷觀察到的衝擊: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包括更頻繁、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自然和人類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且其造成的衝擊,可能超過人類與自然可調適的範圍。

a.     生態:全球評估大約一半的物種已經向極地或更高海拔的地區移動。極端高溫造成數以百計的物種損失,以及陸地及海洋大規模生物死亡的事件。有些生態損失是不可逆的,例如已滅絕的物種;有些衝擊接近不可逆的狀態,例如冰河退縮導致的水文變化。

b.    人類社會:

(a)  糧食與水的安全首當其衝。中低緯度地區受到較大的負面衝擊,致使數百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水產養殖與漁業也受到負面影響。

(b)  人類身體與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例如:極端高溫導致人類死亡、提升發病率;擴大病媒蚊傳播範圍;極端天氣事件造成心理創傷等。

(c)   在城市中,主要的衝擊集中在經濟與社會弱勢的居民。此外關鍵基礎設施,如交通、水、能源系統,也正在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2.     生態系統與人類的脆弱度和暴露:

a.     生態:全球僅不到15%的土地、21%的淡水、8%的海洋屬於保護區,且多數保護區缺乏降低氣候變遷影響的管理制度。預計世界上大部分的森林、珊瑚礁和低窪沿海地區,會受氣候影響而退化或損失。

b.    人類社會:大約33-36億人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環境中。西非、中非、東非、南亞、中南美洲、小島嶼國家、北極地區是人類高度脆弱的熱點。

3.     近期(2021-2040)風險:在近期全球升溫就可能達攝氏1.5度,將會造成多種氣候災害增加。在近期自然和人類系統的氣候風險,取決於脆弱度與暴露程度,而非排放情境。與暖化加劇的情境相比,將升溫限制在1.5度可以大幅減少自然和人類的損失,但不能完全消除。

4.     中長期(2041-2100)風險:2040年後,氣候變遷的風險與全球暖化的程度高度相關。

a.     生態:估計在全球升溫攝氏1.5-2度間,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特有物種的滅絕風險至少翻倍;如果升溫幅度為攝氏1.5-3度,則至少增加10倍。

b.    人類社會:在中長期所有評估中,暖化程度越高,可使用的水資源風險及水有關的危害程度越大;糧食生產和取得的壓力增加;熱浪的暴露人口持續增加;城市、關鍵基礎設施的風險增加,預計如果全球平均海平面相較於2020年上升0.15公尺,遭受百年一遇洪災的人口會增加20%。

5.      氣候變遷的衝擊與風險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管理。多種氣候災害同時發生,且氣候與非氣候的風險交互作用,將導致新的衝擊與風險。

6.     暫時超出攝氏1.5度的風險:目前的推估模型對於這個路徑的評估有限。但暫時超過攝氏1.5度仍會造成部分低恢復力的生態系統,如極地、山區、沿海生態系不可逆的影響。

C.    當前的調適與其利益

1.     所有地區實施及規劃調適比例都在增加,且民眾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認識不斷提升。但目前調適的程度與減少氣候風險所需的調適程度之間,仍有落差。目前多數調適都是分散、小規模,或針對特定部門;且更著重於規劃而非實施;同時因為調適成本與資金的差異,低收入群體的調適落差最大。

2.     調適策略需跨部門合作,才能提高調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調適方案,包含利用樹木與植被進行城市綠化,局部降溫;利用天然河流系統、濕地、上游森林生態系來蓄水與減緩水流,降低洪水風險;沿海濕地可防止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海岸侵蝕與洪水。

3.     調適的限制:部分調適已達到人類調適的軟限制,軟限制來自財務、制度、政策等的限制,但有機會解決,例如不平等和貧困限制了弱勢群體的調適能力,增加氣候融資可降低限制。但在部份生態系統中,已經達到調適的硬性限制,例如暖水珊瑚(warm water carol reefs)的死亡。

4.     避免不當調適(maladaptation):對氣候變遷的不當調適可能導致脆弱度、暴露和風險加劇,且難以改變。例如:海堤在短期內可以有效減少人員與資產損失,但可能導致長期鎖定效應,並增加氣候暴露風險。除非已將其納入長期調適的一環。

5.     賦能條件(enabling conditions):賦能條件是在人類系統和生態系統中實施、加速和維持調適的關鍵。包含政治承諾及後續行動、目標明確的體制框架、政策工具、充足的財政條件等等。

D.   氣候韌性的發展

1.     各個國家地區基於資源、脆弱度、文化價值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排放情境,導致實現氣候韌性發展的機會之窗正在迅速縮小。

2.     當政府、民間社會和私部門做出以減少風險、公平和正義為優先的發展選擇,且決策過程與資金都有跨部門的合作,最可能實現氣候韌性發展。

3.     鑑於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是發展氣候韌性的基礎。

4.     毫無疑問,氣候變遷已經擾亂自然與人類系統。未來十年採取的社會選擇與行動,決定了在中長期路徑上氣候韌性的高低。重要的是,如果當前不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特別當升溫超過攝氏1.5度,氣候韌性發展的前景,將會越來越有限。

文獻來源:

[1] 更多氣候變遷下臺灣本土氣候危害與衝擊,以及農漁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作為與相關資訊,可參考「韌性農業計畫成果資訊交流平台」與「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