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研究團隊於今(5日)發布《2023全球碳預算報告》。報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創新高。如果要維持50%的可能性將升溫限制在1.5°C、1.7°C與2°C,依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能再排放5年、7年及15年的時間,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這份最新報告。


專家怎麼說?

2023年12月4日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吳珮瑛

Q1. 今年全球碳預算報告,最主要的重點是什麼?有台灣可以參考或注意的地方嗎?

今年的碳預算報告一如過往是集結、綜整不同時間與空間的現有資料及方法論,而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首度將CO2移除納入其中。報告非常技術性的逐一檢視構成碳預算中化石燃料CO2排放、伐木的土地使用及土地改變的CO2排放、大氣中CO2濃度變動、海洋碳匯與陸地碳匯五大元素。估算採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的1850年為基準年,重新校正並估算該年起至202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預測2023年全球主要區域、主要CO2排放國家及國際空運與海運的碳排放量。

整體而言,1850-2022年的CO2排放量平均69%來自煤、油與天然氣之化石燃料,31%為土地使用改變。今年報告書預估2023年化石燃料的排放將比2022年高1.1%、也比2019年COVID-19前高1.4%。涵蓋歐盟部分國家及其他共26個國家的化石燃料CO2排放雖有降低,仍然難以抵減中國與印度的顯著增加,如此對於邁向淨零將不夠快也難以全面。

Q2. 台灣目前的排放現況為何?與全球趨勢相近嗎?

台灣《2023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各部門別CO2最新排放資料為2021年,清冊是依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要求締約方以共同格式呈現,說明一國各部門排放趨勢及統計結果。此一清冊中強調的是以部門或產業別統計各類型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無法對應比較碳預算以燃料別來計算CO2排放

而如果改觀察《我國燃料燃燒之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排放部門別所擁有及掌控的CO2直接排放,雖然燃料範疇較小、然可直接連結各部門與所排放CO2的關係。台灣2021年能源部門直接排放最高為70.96%;運輸部門次之為12.70% ;工業部門為12.68%;住宅及服務部門合計為2.99%。因不知各部門使用煤、油及天然氣化石燃料的組合與比例,然合理預期化石燃料是主要燃料來源。假設各部門所使用之燃料無大幅變動情況下,各部門在2016-2020年五年之直接排放的平均分別為69.89%、13.47%、13.08%及3.04%,除能源部門外,其他部門的直接排放均降低,由此顯見其他部門對燃料直接需要的壓力加諸於能源(發電業)部門。

Q3. 產出碳預算報告,可以怎麼幫助台灣?例如,制定更合理的減碳目標?或是推動碳定價機制嗎?

台灣並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成員國、亦非《巴黎協議》締約國,因此台灣CO2的減量目標並非為了遵循任何協議而制定。但若台灣要更好的訂定減碳目標及推動碳訂價,碳預算報告中各類型燃料的CO2排放量增減變動,能指引台灣在淨零目標下,調配適當的能源結構。但可能與台灣減碳目標及碳訂價機制的推定,未必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因為減碳目標的擬訂與淨零年的設定,還需視各國經濟發展的程度、階段、能源選擇的組合來決定,且碳訂價並非達減碳的唯一手段,還需要搭配減碳技術或生活習慣、消費習性的改變。

Q4.台灣尚未盤點國家碳預算,我們若要盤點剩餘的碳預算,目前遇到哪些挑戰?如果台灣想要產製國家碳預算報告,需要什麽資料?

台灣《2023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是以呈現部門別或產業別各類型溫室氣體在各年的排放情形。如要與碳預算報告之結果對接,則需調整為以燃料別碳排為計算結果。盤點全球碳預算,除了得知剩餘可排碳量之外,另一個用意是作為國際談判中,各國分配剩餘排碳量的評估方法之一。即便台灣依此盤點國家的碳預算,然台灣既非任何協議的簽署國,對台灣最大的挑戰將是,如何由IPCC提議以責任(responsibility for historical emissions)、能力(capacity)、公平(equal per capita emissions)、發展的權利(right to development)及各國均一減量比例(uniform relative reduction for all countries)等五項減量分攤(effort sharing)原則,得知台灣在各原則下,為了邁向淨零、與世界各國並進確實可分得多少碳預算?

2023年12月5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與工程管理研究所永續創新與評估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黃泓維

Q1. 從今年全球碳預算報告,最主要的重點是什麼?有台灣可以參考或注意的地方嗎?

疫情結束後全球經濟復甦使碳排放成長,但從總體趨勢而言,相比1960-2010的成長率,2010年後的全球排放成長率已逐步趨緩。而主要原因在於這些歐美國家當年是「京都議定書機制」下的附件國家,在減量壓力與長期努力下,促使碳排逐漸減少。當然經濟不穩定,以及俄烏戰爭的陰霾也可能對減量有貢獻。儘管歐美的碳排放減少,但其減少量被後續開發中國家主要兩大國:中國與印度的成長量給削平。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減少以及碳匯增加,但其增加速度遠不如化石燃料的排放增加。如果全球需要進一步壓低碳排放量,則關鍵重點是中國的減量成效,這兩年中國提出一系列政策,如「重點產業碳申報」、「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這些政策是否有助於中國減量成效則還得觀察,畢竟中國的國家自主減碳貢獻是壓在2030達成碳達峰,因此可以密切觀察中國的碳排放趨勢。

Q2. 台灣目前的排放現況為何?與全球趨勢相近嗎?

台灣的排放現況與全球主要區域有些差異,我們自從2006年達到碳排放的顛峰(約2.7億噸碳排放),之後大致上維持在一個高原期。儘管我們設定了許多減碳目標,但從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數據顯示,其實並沒有明顯的減碳成效,比起已開發國家已呈現減碳趨勢的情況下,我們的成效不佳;但相比高速發展的中國大陸跟印度,則是較好的。整體而言,台灣碳排放大致上維持在2.6-2.7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約為7000萬噸碳)(二氧化碳跟碳的差別請參考:淨零與二氧化碳減量相關名詞解釋6),如果換算成人均碳排放,超過每人3公噸碳,相比全球人均1.5噸碳,中國大陸人均2噸碳差上不少,僅比美國的4噸碳好。

Q3. 產出碳預算報告,可以怎麼幫助台灣?例如,制定更合理的減碳目標?或是推動碳定價機制嗎?

碳預算報告一方面可以從碳排放與吸收機制來計算,推估要達成減碳目標的剩餘可排放量,若要從此途徑推估,我國已經有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因此並沒有必要額外產出報告。而碳訂價機制更多的是政治與稅收,跟碳預算也沒有直接關係。

另一方面碳預算也具達成特定目標的剩餘額度概念,例如我們已訂下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就可估算從現在開始到達成淨零之間的剩餘可排放量。這就跟減碳有關,但這需要配合總量管制的目標,而考量到目前環境部的政策方向,總量管制是很難執行的,儘管目前政策方向有採用類似總量管制的制度,來制定碳稅的配套措施,但這樣的總量管制是否符合所謂的科學減碳就不一定了。

Q4.台灣尚未盤點國家碳預算,我們若要盤點剩餘的碳預算,目前遇到哪些挑戰?如果台灣想要產製國家碳預算報告,需要什麽資料?

如前述碳預算有兩個計算的路徑:從全球碳循環機制的路徑估算(本篇文章的內容)與全球達成特定目標剩餘排放的額度。如果要盤點碳預算,我們中心這邊正在研究做一套方法學,計算國家減量目標對應巴黎協議的攝氏1.5-2度的研究,目前已經初步與天下雜誌合作了溫度計的產出。但要盤點碳預算,也可以把日前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視為一種碳預算的額度,如果需要,可以參考我的博士論文《整合地球臨界理論與動態生命週期評估探討台灣絕對環境永續性》中的說明。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由未來地球(Future Earth)與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 共同執行。未來地球是一個由科學家、研究人員、創新機構共同組成的全球網絡,旨在公開、共享知識與訊息。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