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環境部於今年7/5召開第四次碳費費率審議會。

環境部新聞稿表示,經與會委員充分討論,確認對總體經濟影響不明顯。至於不同費率情境對於個別產業衝擊,則為下次會議審查重點。

會議中,環境部提出六種碳費費率模擬,以每噸100元到1000元評估對總體經濟的影響,結果指出在一般情境下,GDP(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預估減少0.04 到0.4個百分點,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則可能增加0.0269至0.2687。若計入給予高碳洩漏風險產業0.2的碳洩漏係數折扣情境,則GDP預估減少則為0.018至0.181個百分點,CPI增加0.0121至0.121。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碳費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幫助關注者解讀審議會的結果,以及補充審議會中使用的經濟模型的重要性與限制。

參考資訊:

專家怎麼說?

【楊睿中】   【李浩仲】

2024年07月18日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楊睿中

這次評估不同碳費對CPI與GDP影響所使用的模型,其重要性為何?在解讀模型提供的結果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或限制?

根據審議會的公開資料,本次評估模型首先列舉了可能受到衝擊的產業;再透過用來呈現不同產業依存關係的產業關聯表和消費者(CPI) 和生產者(PPI)物價指數的組成項目,估計國內價格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後透過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總體經濟計量模型,估計價格變動對我國GDP的衝擊。

首先,此評估模型雖然可以估計碳費的經濟衝擊,但卻難以試算碳費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我國之所以要課徵碳費,目的是達到在2022年3月就提出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根據環境部第3次碳費費率審議會的新聞稿,氣候變遷署應於本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就不同費率情境(含一般費率及優惠費率)之減量及衝擊評估試算。不過,本次會議只試算了碳費可能如何衝擊國內經濟(而且如果本次評估模型可信的話,碳費對GDP的衝擊可說是微乎其微),並未評估減量貢獻,因此無法了解哪一個費率情境才真正有助於我國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

其次,我國課徵碳費的另一個目的,是因應歐盟課徵在即的碳邊境稅(CBAM),美國與其他國家也可能在近期跟進。本次評估模型也未考慮碳邊境稅的衝擊。依主計總處資料[1],2023年我國名目GDP約新臺幣23.5兆元,商品及服務輸出約新臺幣14.9兆元。對約佔我國GDP63.2%的出口產業而言,即使我國不課徵碳費,在出口時可能仍然必須繳納其他國家的碳邊境稅。此評估模型並未考慮對我國至關重要的國際貿易,尤其是未考慮到碳邊境稅,可能無法忠實反應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最後,本次評估考慮的碳費,僅介於每一噸二氧化碳新臺幣100元至1000元之間。根據2023年在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的研究[2],每一噸二氧化碳的社會成本,也就是人類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對後代子孫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是179美元(依2010年幣值計算;約新台幣5835元)。即使只考慮因應世界各國的碳邊境稅,目前與歐盟碳邊境稅掛勾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每一噸二氧化碳的價格也在70歐元(約新臺幣2488元)之譜,在2023年2月時 EU ETS 每一噸二氧化碳的價格更曾超過105歐元(約新臺幣3732元)。如果要適當考慮對後代子孫的責任,應該要評估每一噸二氧化碳課徵新臺幣5000元的可能經濟衝擊和減碳貢獻;或至少評估一噸二氧化碳新臺幣3000元的費率影響,才能充份因應世界各國的碳邊境稅。

2024年07月18日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李浩仲

1.  這次評估不同碳費對CPI與GDP影響所使用的模型,其重要性為何?在解讀模型提供的結果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或限制?

本次使用的總體經濟模型在國際上行之有年,是國內、國外分析政策潛在經濟影響的常用工具。簡單來說,目前環境部採用的模型假設課徵碳費會提高直接與間接受影響產業的生產成本,透過經濟體各成員之間的互動,例如交易,影響物價與GDP。

由於審議會的資料中,沒有說明模型的細節,以下提出兩個特別需要注意的面向。首先,此一模型是否納入國際貿易影響?台灣是貿易導向的國家,台灣廠商的國際競爭力和其他國家的淨零政策息息相關,因此完整分析碳費費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其必要。其二,這個模型並未考量到未來的技術進步,例如,廠商可購買更好的設備、改善生產流程、或研發更減碳的技術來達到淨零目標,而此時碳費所帶來的負向衝擊也將減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模型評估是事前評估,而這必然會和實際狀況有所出入。舉例來說,許多學者或政界人士事前會擔心課徵碳稅將減緩經濟成長,然而根據2023年的研究[3]顯示,利用歐洲實施碳稅30年的資料,作者們並未發現碳稅造成GDP和雇用人數的負面影響。

2. 從目前的公開資訊,大眾可以怎麼理解碳費對於自己或是產業的可能影響?若是要評估碳費對個別產業的衝擊,可能可以怎麼做?這樣的評估要特別注意什麼事嗎?

目前的公開資訊僅提供總體評估,不容易讓個人或產業評估碳費對自身的影響,畢竟總體效果和個別產業效果時常不同步,因此應進一步評估不同費率情境,對個別產業衝擊,才能協助不同產業轉型。在眾產業當中,各個製造業可能面臨最直接的影響,因此需要評估碳費對其成本的衝擊;倘若進一步考慮國際貿易,也要考慮碳費對於台灣廠商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除了產業層級外,在政策擬定與實施上區分不同類型廠商所受衝擊也相當重要。體質差的廠商面對這類型變動可能不易生存,也會影響其雇用之勞工。這時候,政府或許可以問的是:這些被釋出的勞工是否仍有充足的就業機會?是否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找到下一個好工作?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 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2] Tol, R. S. (2023). Social cost of carbon estimates have increased over time. Nature climate change, 13(6), 532-536.

[3] Metcalf, G. E., & Stock, J. H. (2023).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Europe’s carbon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5(3), 265-286.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