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調節性T細胞獲2025諾貝爾生醫獎 專家:免疫學跨界神經、代謝與老化,將持續是生醫界「顯學」
發稿時間:2025年10月6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今(2025)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瑪麗・E・布倫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周邊免疫耐受性」(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四位免疫學家解析研究的重要性。四位專家皆指出,調節性T細胞與FOXP3的發現,改變免疫學的基礎認知,讓我們理解免疫系統的調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說明調節性T細胞研究得獎的重要原因,其實在坂口志文發現調節性T細胞之前,學界普遍認為免疫反應是正向調節、幫助免疫細胞活化的概念。但坂口志文先發現了有一類型的免疫細胞,可以抑制其他T細胞的活性,才知道免疫系統不只需要被活化,也需要在關鍵時刻踩煞車。
陳斯婷指出,當時雖然發現了新類型的免疫細胞,但沒有很好的研究標的。後續布倫科與拉姆斯德爾發現帶有FOXP3突變基因的小鼠,特別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隨後,坂口志文結合前面幾項科學發現,證明了FOXP3是就是這類新型免疫細胞的開關,而這類免疫細胞,被研究者稱作「調節性T細胞」。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念榮闡釋了FOXP3的核*心地位。FOXP3是細胞內一個重要的調節因子,它清楚定義了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性標記,解決了早期研究因缺乏良好標記而難以追蹤的問題。
陳念榮指出,在FOXP3被發現之前,調節性T細胞因缺乏良好的追蹤標記、難以研究,雖然早期曾找到細胞表面的標記CD25,但研究仍有不便。然而,FOXP3這個基因是細胞內一個重要的表現調節因子,它的發現,將調節性T細胞的細胞標記定義得非常清楚,且與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性強烈相關。陳念榮解釋,FOXP3是調節性T細胞內部的「控制開關」,負責調控調節性T細胞如何表現那些具有「煞車」作用的細胞因子或細胞激素。透過這個重要的節點,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探討、控制,甚至改變FOXP3的功能,從而影響調節性T細胞的整體功能。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王維樂進一步說明,免疫反應必須遵循「中庸之道」,過度或不足都是不好的。當我們遭受感染,免疫系統需要被活化;但發生過敏反應或自體免疫問題時,我們不希望免疫反應過度,此時調節性T細胞就像「煞車」一樣,去調控免疫系統的恆定。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徐嘉琳指出,調節性T細胞像是免疫系統的看守者,當免疫系統活性太過,它就會控制T細胞的活性。而FOXP3就是調節性T細胞的「指揮」,沒有它,調節性T細胞就無法奏出和諧的曲子。
徐嘉琳進一步說明調節性T細胞廣泛的應用發展,它的功能是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未來可以用它來抑制免疫系統對自身人體的攻擊,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或屬於自體免疫類型的糖尿病等;另一個領域的發展是器官移植,若能提高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可以降低免疫反應,減少病人長期使用抑制免疫反應藥物的需求。但反過來,在癌症治療上,調節性T細胞的抑制功能反而會阻礙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若能降低它在免疫環境中的角色,就能活化免疫反應,用以治療癌症。目前全球已有2百多個相關臨床試驗,台灣也有生技公司投入相關研究。
王維樂以他過去從事的研究為例,説明調節性T細胞在研究上的應用。王維樂指出他們有一項研究,剛好結合了去年與今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發現了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與調節性T細胞的關聯,他們利用小鼠模型剔除一個在調節性T細胞高量表現的微型核糖核酸後,小鼠出現了致命的自體免疫疾病,壽命不到六個月,顯示微型核糖核酸與調節性T細胞在調控免疫的重要性。
王維樂補充,本次諾貝爾獎的肯定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因為早在調節性T細胞被發現的二、三十年前,其實已經有類似「抑制型T細胞」(suppressor T cell)的理論概念。然而,由於缺乏對這群細胞賦予明確的定義,並找到相對應的調控分子,導致這個概念持續遭受質疑與挑戰,「抑制型T細胞」可以抑制免疫反應的這個想法也因此沉寂一段時間。因此,這三位科學家等於是打了「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他們必須重新建立這群細胞的功能研究,並向世界證明這群細胞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對調控免疫反應的恆定極為重要。也正是為了和之前的「抑制型T細胞」有所區隔,他們最終將這群T細胞命名為「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強調它的調節功能。
陳念榮回憶道,諾貝爾獎得主坂口志文其實是台灣免疫學界的老朋友。他曾多次應邀來台,參與台灣免疫學會、亞洲免疫學會或春季學校等活動並發表演講。陳念榮描述坂口是一位「書生氣、嚴謹且和善」的研究者,與台灣研究者有過多次晚宴交流,關係非常友善。
在台灣,專家們普遍認為免疫學研究將繼續成為學術界的「顯學」。這是因為免疫學與醫學有極大的關係,涵蓋疫苗、感染症控制,以及腫瘤治療等重要功能。
未來免疫學值得期待與發展的議題,徐嘉琳提到老化、神經退化疾病、代謝系統疾病都跟免疫相關,台灣也有團隊進行研究。陳斯婷表示,上述的疾病在過去都不清楚發生原因,藉由免疫學的發展,逐漸了解這些疾病的脈絡。陳斯婷還提到,生理時鐘跟免疫學非常有關,而台灣比較少人研究,未來很值得期待。陳念榮說明,免疫學跟醫學息息相關,如疫苗、感染症、腫瘤等,這幾年在免疫學與其他系統的互動有很多討論,利用神經系統來調控免疫系統以及腸道菌相與免疫系統的關聯也是熱門研究。王維樂表示,自閉症與漸凍症也被報導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只要過去文獻提到與免疫系統有相關性,都有深入發展的機會。王維樂最後也提到,免疫學的研究在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直都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常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也期許在未來能夠有更多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投入免疫學的研究。
2025諾貝爾生醫獎官方新聞稿全文翻譯:https://smctw.tw/19042/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