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刺胳針倒數計時」2025年第九份報告指出,全球升溫在2024年首次超過攝氏1.5度的情況下,多項關鍵領域的進展正在倒退。這個系列研究於《巴黎協定》生效的同一年啟動,目的是監測世界響應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所帶來的健康影響和機會。這個研究專案匯集了300多位跨學科的研究人員和衛生專業人員,每年評估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健康與氣候變遷之間不斷變化的互相影響,2025年的報告共有128名研究人員參與。
  • 延遲氣候變遷行動的人類代價不斷增加。今年度報告追蹤20項氣候變遷衝擊健康風險的指標中,有12項創新高,重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 在 2020-2024 年間,人們每年平均經歷的19天致命熱浪,其中有16天(即 84%)是氣候變遷導致。面對熱浪最脆弱的兩個群體,1歲以下嬰兒與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2024年遭受的熱浪天數均達歷史新高。(指標 1.1.1)
    • 氣溫升高與脆弱人口不斷擴大,使得與熱相關的死亡人數自1990年代以來增加了63%;在 2012-2021年間,平均每年有54.6萬人死於高溫(指標 1.1.5)。
    • 2024年有61%全球陸地面積遭受極端乾旱,較1950年代平均值高出 299%(指標 1.2.2)。極端高溫、降水與乾旱現象會降低作物產量、干擾供應鏈、削弱農業勞動力的工作能力並減少收入,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實際上,2023年的熱浪天數與乾旱月份,相較1981-2010年增加,使得124個國家中,共多出1.237億人經歷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指標 1.4)。
    • 氣候變得更熱、更乾燥,使野火風險升高。2024年因野火煙霧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歷史新高,達15.4萬人(指標 1.2.1)。
    • 相較於1951-1960年,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在2015-2024年因為氣候變遷,所傳播的潛在登革熱案例,分別上升了48.5%與11.6%,至少使全球在2024年初通報了760萬起登革熱病例(指標 1.3.1)。
    • 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多重影響正不斷加劇經濟壓力,降低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工缺勤率並加重醫療體系負擔,進而削弱支撐健康與福祉的社會經濟條件。熱暴露在2024年造成創紀錄的6,390億小時潛在工時損失,較1990-1999年平均高出98%,相當於1.09兆美元的潛在經濟損失,約為全球GDP的1%(指標1.1.3與4.1.3)。
    • 2024年與氣候相關的極端天氣事件,造成全球3,040億美元經濟損失,比2010-2014年平均值增加58.9%。這些損失的規模與不確定性日益上升,令全球醫療體系難以承受氣候相關損害的衝擊。
    • 報告提醒,如果只單獨評估這些指標,可能會忽略多重健康衝擊同時發生的疊加與協同效應。而這些效應可能擴大且引發連鎖損害。
    • 報告直指,氣候調適策略推行延誤,導致人們在面對不斷增長的氣候風險時缺乏保護,加劇健康損害。調適行動的資金支持仍然嚴重不足,遠未能滿足已揭露的財務需求(指標 4.3.4)。同時,部分對當前氣候變遷責任最大的富裕國家正減少對外援助,進一步削弱對氣候行動的支持,使全球各地的人口愈發缺乏保護。
    • 報告呼籲,現有的調適措施不足以保護人們免受當前升溫程度的影響,亟需加速行動以提升韌性、減輕衝擊並挽救生命。然而,每增加一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風險與調適的經濟成本與難度都隨之上升。
  • 倒退的代價:將人們置於危險之中
    • 儘管科學界數十年來不斷提出警告,溫室氣體排放仍在持續上升,世界仍朝向本世紀末升溫達攝氏2.7度(甚至更高)的潛在災難性情境發展。
    • 氣候行動在政治議程中的優先性正在下降,各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年度一般性辯論中提及「健康與氣候變遷」的比例,從2021年的62%降至2024年的30%(指標 5.4.1)。
    • 全球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中,對氣候行動的關注度正在下降。新的美國政府退出《巴黎協定》,並削減了美國在此領域的領先研究及關鍵的健康、氣候與環境機構。 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進一步加劇了氣候威脅,並擴大了全球健康風險。
    • 化石燃料巨頭(包括殼牌、英國石油、埃克森美孚與雪佛龍)紛紛暫停、延遲或撤回其氣候承諾,因為來自強勢政治領袖的壓力減弱。截至2025年3月,全球100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生產策略,預計將使其到2040年超出與升溫1.5°C相符的排放量189%,高於2024年3月的183%(指標 4.2.2)。
    • 民營銀行對化石燃料產業的融資,在2024年激增29%,達6,110億美元,比對綠色能源領域的貸款多出15%(指標 4.3.3)。
    • 這些對化石燃料的投資不僅威脅公共健康,也危及國家經濟。 預計2030年將成為擱淺資產的燃煤發電產業資產價值,在 2023 至2024年間增加44%,擱置資產總額達224億美元(指標 4.2.3)。
  • 錯失的機會:以數百萬生命為代價
    • 依賴化石燃料,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 全球仍有7.45億人無法使用電力,約10億人所依賴的醫療設施缺乏穩定電源。
      • 而在人類發展指數(HDI)偏低的國家中,有88%的家庭仍主要使用污染且不穩定的燃料滿足能源需求(指標 3.1.2)。由於技術開發與取得的結構性障礙與全球落差,清潔能源的取得極度不均。2022 年,低HDI 國家的能源中僅有3.5%來自再生能源,而高HDI國家為12%,極高HDI國家則為13.3%(指標 3.1.1)
      • 2022年,65個國家中,因家庭使用污染性燃料與技術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導致230萬人死亡(指標 3.2.2)。同年,全球另有252萬人,死於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環境空氣污染(指標 3.2.1)。
    • 補貼化石燃料造成資金上的競奪
      • 在87個接受化石燃料補貼評估的國家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 93%),有73國(84%)在2023年提供了淨化石燃料補貼,總額達9,560 億美元為歷史第二高值,僅次於前一年的1.4兆美元。
      • 其中,15 個國家(17%)的淨化石燃料補貼金額,超過其國家衛生預算,凸顯依賴化石燃料所帶來的「機會成本」(指標 4.3.2)。
    • 更永續、氣候友善飲食的健康潛能同樣未被充分實現。
      • 2021至2022年間,與高碳、不健康飲食相關的死亡率從每十萬人148 例上升至150例,導致1,180萬起原本可避免的死亡(指標 3.3.1、3.3.2)。
    • 這些尚未實現的機會,突顯出以健康為核心的氣候行動,能夠在應對全球各國從健康負擔到財政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中,發揮關鍵作用。
  • 增長的動能
    • 仍出現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顯示氣候行動的動能正在增強:
      • 潔淨能源產業的成長正在加速。 現代再生能所生產的電力比例快速上升,在 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12.1%(指標 3.1.1)。
      • 2010至2022年間逐步淘汰燃煤能源的轉型,特別是在高與極高人類發展指數(HDI)國家,使得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PM2.5導致的死亡減少了5.8%,相當於每年避免約16萬人死亡。
      • 引領潔淨能源轉型的國家同時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2023 年,潔淨能源產業貢獻了全球GDP成長的10%;在這10%中,美國貢獻約6%,印度約5%,歐盟更超過30%。
      • 英國成為首個將排放量較1990年減半的主要經濟體, 其綠色經濟成長速度為整體經濟的三倍。
      • 在全球最大單一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再生能源在2024年創紀錄的貢獻了GDP的10%,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下降,同時改善了空氣品質與健康狀況。
      • 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部門的直接與間接就業增加了18.3%,達1,620萬人(指標 4.2.1),這些工作機會比化石燃料產業更健康、更永續。
      • 即使化石燃料生產仍在擴張,該產業的直接就業人數反而下降0.7%,至906萬人(指標 4.2.1)。
      • 巴西的森林覆蓋損失在2022至2023年間減少了15%,原始森林損失下降了36%, 有助於保護全球最大的碳匯區域(指標 3.4)。
      • 儘管部分世界領導人對氣候與健康議題的投入減弱,其他行動者的積極參與卻開啟了重要的變革途徑。地方政府正成為氣候行動的堅強支柱,越來越多城市開始把健康保護作為氣候行動的核心目標。
      • 儘管企業在2024年提交至「全球盟約」(Global Compact)的報告中,提及健康與氣候變遷的比例下降(指標 5.5);但私人部門支持的氣候行動,呈現上升趨勢。
      • 氣候與健康融資的支持也在增長。2024年6月,開發銀行聯合發布的《氣候—健康融資與行動共同路線圖》提供了推進氣候健康保護資金配置的框架,以協助各國應對氣候風險對健康造成的威脅。
      • 除了主要機構的支持外,主動參與氣候與健康議題的個人也在增加,這是推動社區層面行動的關鍵動力(指標 5.2)。
      • 個人與公民社會組織正日益強化對健康權的保障, 包括透過訴訟來推進健康與環境權益的保護,並促使政府與企業承擔責任。2025年6月,國際法院(ICJ)就《各國在氣候變遷下的義務》發表諮詢意見,確認各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負有法律義務,若未履行則可能承擔法律責任,甚至須支付賠償。
      • 截至2025年3月,在世界衛生組織193個成員國中,有112國(58%)已完成健康脆弱性與調適評估,116國(60%)已制定國家健康調適計畫(指標 2.1.1、2.1.2)。
  • 緊急行動呼籲:全民動員
    • 要避免氣候變遷超出全球可調適的範圍,高排放國家與企業必須立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部分決策者與世界領袖倒退其氣候承諾之際,其他行動者,包括地方政府、公民社會組織、私營企業、在地社群,以及尤為關鍵的醫療健康部門,正在展現日益增長的領導力,為推動兼顧經濟繁榮與健康改善的系統性轉型帶來希望。
    • 社區主導的行動、訴訟以及公民社會的參與,正在開創新途徑,促使政府與企業履行責任,根據科學證據採取行動,以保護人們的生命、健康與福祉。
    • 更關鍵的是,潔淨能源產業的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動能,提供了新契機以應對能源部門(全球最大單一排放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同時改善能源使用的健康性與空氣品質。
    • 面對否認科學的民粹主義與日益猖獗的錯假資訊,科學界、媒體、世界領袖與社群平台必須共同努力打破溝通壁壘,嚴謹且有效地提升大眾對氣候與健康科學證據的認知。這種認知將是推動以科學為依據、以健康為導向的行動回應的關鍵。
    • 本報告中的證據揭示了實施行動的優先事項與契機,並指出如何藉此實現具有變革性的公共衛生成果。隨著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危機不斷加劇,要實現一場以健康為核心、公平且正義的轉型,必須全民動員。我們已再也無法承受任何延誤。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