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由美國奧勒岡大學研究者Ripple帶領的研究團隊,在2025年10月29日,在國際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發布「2025氣候狀況報告:一個崩潰的星球」(The 2025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a planet on the brink)研究。
  • 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正使地球陷入危機,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因極端高溫、風暴、洪水、乾旱與火災而受創,反映出政治不作為與不永續經濟體系的失敗。防止最嚴重氣候災難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
  •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2025a)指出,2024 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甚至可能超過約12.5萬年前的上一個間冰期(interglacial)高峰。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顯示全球減碳行動極度不足,地球生命正進入更嚴峻的階段。
  • 本報告面向科學家、決策者與大眾,呈現加速暖化與地球「生命徵象」的證據,並在 Ripple等人(2020)提出的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框架上擴充,該宣言獲約15,800名科學家連署。   

重點摘要

  • 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創新高,且我們追蹤的34項行星生命徵象(planetary vital signs)中有22項達到紀錄水準,顯示氣候劇變升級。  
  • 研究指出暖化可能加速,主因包含氣膠(aerosol)冷卻效應[1]減弱、強烈雲反饋(cloud feedbacks)與行星黯化(darkening planet)[2]。
  • 人類活動促使生態透支,人口、牲畜、肉類消費與國內生產毛額創高,其中每週約新增130萬人口與50萬反芻動物(ruminants)。  
  • 2024年化石燃料能源消耗創新高,煤、油、天然氣皆達峰值;太陽能與風能總消耗雖創新高但仍比化石燃料低31倍。而2025年迄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可能因聖嬰與嚴重森林大火導致陸地碳吸收量驟減。
  • 最新觀測顯示,全球火災相關的樹木覆蓋損失創高,熱帶原始森林火災較2023年增加370%,且海洋熱含量創新高,引發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珊瑚白化,影響84%珊瑚礁區域。  
  • 2025年迄今,格陵蘭與南極冰量創新低,格陵蘭與西南極冰蓋可能正跨越臨界點,因此可能使全球海平面上升數公尺。
  • 致命且高成本的災害激增,2024年,德州洪水至少奪走135人命、加州野火損失逾2500億美元,而自2000年以來全球與氣候相關災害累計損失超過18兆美元。  
  • 氣候變遷危及超過3,500個野生動物物種,並出現與氣候相關的動物族群崩潰新證據。
  •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正在減弱,可能引發重大的氣候擾動;加速暖化、自我強化的反饋與臨界點使「熱室地球」(hothouse Earth)風險上升。  
  • 氣候變遷已影響水質與可用水量,削弱農業生產力與永續水資源管理,並提高與水相關衝突的風險。
  • 氣候變遷減緩策略已備且具成本效益,從森林保護、再生能源(renewables)到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社會若大膽迅速採取行動,仍可限制升溫。  
  • 社會臨界點與系統性變革可驅動快速改變,把個別技術方法連結社會轉型、治理與政策,並顯示小而持續的非暴力運動也能改變公共規範與政策。

註釋:

[1]氣膠冷卻效應,是指因懸浮微粒導致的氣候冷卻,會減緩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其中氣膠(aerosol)或有些翻譯為氣溶膠,指的是穩定的懸浮於氣體中的固體或液體微粒,顆粒大小約為0.1微米到100奈米都有可能,此外,這些不同大小的微粒在大氣中並不是均勻分布。最知名的氣膠冷卻效應的案例就是火山爆發後,因為火山灰反射或散射陽光,所導致該地區暫時的溫度降低。近年也開始有一些研究開始討論「PM2.5可以降低暖化程度」,但科學家對此仍抱持不同觀點。

[2]強烈雲反饋,指的是雲層特性受到全球暖化氣溫升高和氣膠排放的雙重影響而改變特性,造成地球反射陽光的能力大幅下降,也就是行星黯化,讓更多的太陽熱能進入地球,結果地球變得更熱,又加速了原本的暖化趨勢。根據本份報告,目前地球的反照率已接近歷史最低點。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