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COP29、氣候變遷、調適、基金、氣候財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劉哲良、石婉瑜、趙家緯
COP30將啟動談判 專家:台灣應加強投資氣候調適,加速減碳
日期:2025年11月4日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5年11月10日(一)起,每年一度的國際氣候盛會將在巴西展開,今年是第三十屆,簡稱COP30。各締約國領導人將在巴西貝倫,開啟長達兩週的全球氣候政策討論與協商。COP30是重要的檢核年度,各國將於會議前提交最新版本的國家自定貢獻(後簡稱NDC),更新各國的減碳目標。國際上也不斷呼籲應加速募集氣候資金,以達成去(2024)年定下的目標「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資金給開發中國家」。今年主辦國巴西也將極力促成各國訂下能具體引導政策的百項全球調適目標。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分別從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資金與氣候調適等三個面向,分享今年國際上的討論重點。專家認為積極減碳是國內外趨勢,轉型資金的挹注至關重要,但要應對氣候變遷的巨災風險,投資以科學數據整合為基礎的調適行動刻不容緩。
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提到,美國已經表示今年不會派高階談判代表出席COP的情況下,COP30怎麼達成今年的核心目標、促成全球合作將是關鍵。趙家緯指出,今年是NDC3.0檢視年,目前預計有120個以上的國家會趕在COP30前提交NDC3.0。目前根據聯合國上週發布的NDC綜述報告的分析,當前各國所提出的自定貢獻在最好的情況下,到2035年可以減少24%,但據IPCC報告的評估,要守住升溫攝氏1.5度則要減到60%。趙家緯引用國際智庫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分析,指出目前僅有英國與挪威所提出的NDC3.0符合1.5度的減碳路徑。
此外,趙家緯提醒這次各國所提出的NDC3.0,其中一個檢視要點就是要回應COP28的全球盤點結果,特別是增設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提升4%這兩個目標。在新增再生能源的部分,有較多國家納入NDC3.0的規劃中,預計全球到2030年將新增設600GW再生能源。但趙家緯指出能源效率的加速有待加強,至2030年能源效率的進步率僅2.3%。趙家緯特別指出只有3%的國家在NDC3.0提到核能,預計新增量10GW,顯見再生能源在未來的發展可期。
趙家緯根據2025年氣候行動現況報告的分析,呼籲台灣應加強氣候行動。趙家緯指出在報告評估的45個指標中,全球沒有任何一項合格。若要跟上減碳應有的速度,報告指出當前減煤的速度要加快10倍。趙家緯也依據報告,呼籲台灣應著重工業去碳化。趙家緯舉綠氫為例,綠氫應優先應用於鋼鐵與石化業,而非氫能巴士,以加速難減部門的減碳成效。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顏婉庭指出,根據2025年全球氣候金融地景報告,2023年氣候資金總額達到1.9兆美元,並且首次發現私部門投注的氣候資金超過公部門。從報告可見,私部門氣候資金的主要流向包含家庭投資更高能效的家電設備(如以再生能源驅動的空調系統),銀行與企業的投資地區及部門更為廣泛(包含能源、運輸及建築等)。顏婉庭提到,在資金流動上,國內資金占比較高,凸顯國家自身資本投入氣候專案的重要性,而不同區域在比例上也有差異,發展中國家較需要國外資金挹注。
顏婉庭指出根據2025年全球氣候金融地景報告所示,雖然目前已籌集的氣候資金,與符合1.5度減碳路徑所需要的資金存在落差,但從成長趨勢來看,2018-2023年募集資金的成長率平均為19%,但在2021-2023年達26%。如果近三年氣候資金募集的成長率能夠維持,預計到2028年有機會接近1.5度減碳路徑所需要的資金需求。顏婉庭提醒,資金增加的方式不只有提供新的資金,也包含從高碳排投資轉向支持氣候行動。
面對近年氣候峰會著重於氣候資金的討論,像是在COP29的新集體量化目標,已開發國家承諾到2035年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COP28建立並已開始運作的損失與損害資金;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六條建立國際碳市場制度,並通過多項技術與制度細節。顏婉庭指出台灣政府已開始有相應的規劃,例如成立碳權交易所、徵收碳費等。顏婉庭特別提醒,面對氣候資金的募集,有可信的透明度機制是關鍵,台灣也將呼應聯合國的透明度雙年報,建立台灣的透明度報告,回應國際趨勢。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回應氣候資金的議題,呼籲台灣政府應該重視調適的投資。童慶斌指出國際沒有忽略調適,但台灣對調適的投資卻遠遠低於淨零。童慶斌認為,政府跨層級與跨部門的合作,是氣候變遷下應對巨災的關鍵;而在此前,政府需統一各種調適概念與描述的定義。
童慶斌指出當前台灣的防災與調適的研究、評估,乃至於規劃,都散落在不同的部門、缺乏系統性整合,難以有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更難引導資金投資調適科技。童慶斌舉鐵道安全規劃的例子,指出在氣候變遷之下,除了原本的定期檢修,應該要評估高溫、淹水、坡地崩塌的風險。但除了高溫直接有未來推估資料,淹水和坡地崩塌危害資訊都僅有現況資訊,主責的政府部門缺乏應用氣候變遷推估資料進一步模擬分析來提供相關危害資訊。童慶斌認為,應該要有一個整合性的科學平台,協助鐵道的主責單位,可以取得其他不同部門格式一致的資訊,評估鐵道面對氣候變遷下不同危害的風險,依據評估結果制定相對應的調適方法,才符合以科學為基礎的決策。同時這樣的決策方式,也有助於跨部門跨層級的溝通與合作。
面對調適資金不足的問題,童慶斌認為雖然目前綠色金融3.0有將氣候調適列為融資項目,但礙於缺乏明確的指引與說明,金融單位無法評估投資的風險與前景,難以落實。童慶斌指出,應該引導調適資金轉向「影響力投資」,這是指投資的方向應著重在可以解決多重挑戰的調適科技。童慶斌舉例說明,在城市中,透水磚是可以減緩淹水與降低溫度的技術,但一直都有長時間使用效率變低、維護成本高的問題,如果能將資金導向投資這一類的技術研發,除了減低淹水問題,透水磚也有透氣效果,可為地面降溫以調適高溫。童慶斌認為,這類具有多重效益的技術將是未來調適科技的重點,更應儘早投資,為越來越難預測的巨災提前準備。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