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資源回收進焚化爐相關科學爭議

背景描述:

2018年5月19日聯合報揭露一則新聞「資源回收物『沒人要 』傳全進了焚化爐」[1]新聞一出引發各界譁然,許多民眾開始懷疑長久以來努力做的資源回收是不是都是做白工。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臺灣垃圾回收率達到58%[2],甚至被外媒評為垃圾處理的天才,在高回收率的包裝下臺灣的回收政策似乎不如表面風光。

我國垃圾處理流程

目前我國垃圾處理主要可以分為衛生掩埋、焚化處理、資源回收等三種方式,如無法再利用之廢棄物皆會以焚化或掩埋處理,從1980年代後因政府政策導向,截至今日垃圾處理多以焚化為主。我國焚化爐垃圾處理可以分為以下六大流程:

資源回收進焚化爐相關科學資訊

圖一 焚化爐垃圾處理流程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垃圾車進場後由垃圾傾卸口卸下垃圾,再透過吊車抓斗將垃圾移入焚化爐內進行焚化,焚化過程中的廢氣需經排煙處理,最後垃圾燃燒後之產生物(飛灰/反應生成物/灰渣)會以太空包密封並運送指定場所安置。

我國應回收之廢棄物項目

一般廢棄物主要可以分為資源垃圾、巨大垃圾、有害垃圾、廚餘、一般垃圾等五大項,而其中環保署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十條之一第二項針對資源垃圾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主要可以分為容器與物品兩大類,共細分13類33項。如下表:

表一 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表

資源回收進焚化爐相關科學資訊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相關科學資訊

資源回收基金是什麼?
環保署為落實製造者責任制度,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16條訂定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機制。業者如製造或進口公告應回收之物品或其包裝、容器[3]應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資源回收管理基金。製造業者按當期營業量,輸入業者則按海關申報進口量。目前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主要可以分為信託基金及非營業基金,信託基金占基金總收入80%主要負責支付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用,非營業基金占基金總收入20%,則用於補助地方政府、獎勵再生利用、責任業者查核、回收處理業者稽核認證、回收宣導、行政管理及研究發展等。資源回收管理基金主要運作方式如下圖:

資源回收進焚化爐相關科學資訊

圖二 臺灣資源回收管理基金運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作者自行繪製

目前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皆有補貼公告回收之廢棄物,最近一次補貼價格於2018年5月1日進行調整,本次修正重點為將廢 PVC 容器回收清除補貼費率4.50新臺幣元/公斤、處理補貼費率9.50新臺幣元/公斤及補貼費率總和14.00新臺幣元/公斤等項目刪除。也就是說PVC容器回收清除補貼金額現已大幅降低。

表二 應回收廢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率表

資源回收進焚化爐相關科學資訊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寶特瓶回收再製技術
目前臺灣依「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規定,塑膠回收材料不得使用於食品容器具及包裝之製作,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所有的塑膠食品容器都是使用新的塑料製成。但國外在環保訴求及回收技術許可下,已經開始發展塑膠廢棄物再製技術,許多食品塑膠容器已混入一定比例塑膠二次料。我們常用的寶特瓶是由PET聚酯製成,最早PET聚酯是由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 TPA)與甲醇反應生成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terephthalate, DMT)加上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EG)聚合反應而成。後來改以高純TPA、間苯二甲酸酯(Dimethyl isophthalate, DMI)、已二酸(Adipic acid, AA)與EG經酯化法大量生產。

目前PET的回收方式可以分為一般回收(conventional recycling)及超淨回收(super-clean recycling)。一般回收主要是清潔PET表面汙垢,通常使用2-3%濃度的氫氧化鈉作為洗滌劑,由於無法使PET聚酯解聚,故洗滌只是做表面清潔,無法去除已被吸收的有機物質,因此一般回收之PET薄片不直接使用在食品接觸容器上。但由於超淨回收第一步仍依靠一般回收來處理,所以一般回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超淨回收使用更多深層清潔的技術來使回收後的PET薄片品質更接近原始PET,目前商業上有許多不同的超淨回收技術,但主要都是透過降低聚合物中其他物質濃度來達到清潔目的。通常會有以下幾個步驟:

  1. 高溫加熱
  2. 真空或惰性氣體處理
  3. 無害化學藥劑表面處理

經過這些消毒技術後,這些PET塑料可以直接使用在食品接觸容器上。

目前國外對PET安全回收規範:

表三 國際PET安全回收規範

資源回收進焚化爐相關科學資訊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註釋:

[1] 詳細新聞內容
[2] 行政院(2017)。〈推動多元化垃圾處理—讓垃圾變資源〉。
[3] 請參考表一之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