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非洲豬瘟相關科學資訊請點此

議題:非洲豬瘟

背景描述:

2018年8月初,中國確診出首例非洲豬瘟。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資料顯示1 ,到12月11日止,中國已爆發了91例疫情。由於非洲豬瘟目前無疫苗可抑制,加上其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很強,使得我國作為鄰近國家也開啟了相應的防疫措施,並延伸出一系列關於產業、防疫、廚餘飼養與環保的討論。
※更新日期:2018年12月21日

國際相關報告: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

  1. 非洲豬瘟說明
  2. 非洲豬瘟病原診斷與預防控制簡介

對此,專家所進行之回應如下:

2018年12月21日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陳貞志助理教授

2018年8月及9月,中國及日本爆發了讓豬隻相關產業聞之色變的非洲豬瘟及豬瘟疫情,更另人擔心的是,兩國也分別於野豬族群中檢測出非洲豬瘟及豬瘟病毒,顯示病毒己傳播於野豬族群中,同時讓疫情控管更為困難。研究顯示,野豬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為非洲豬瘟及豬瘟的主要保毒宿主,更有甚者,其他如口蹄疫病毒,亦可於野豬族群中傳播。當政府與全民在努力防堵外來病毒以及致力於撲滅對豬隻產業具有重大威脅的本土病毒時,不可忽略野豬在這些豬隻重要病原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避免防疫的漏洞。

有鑑於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對上述病原的疫情管理與撲滅程序建議中,均強調野豬族群監測的重要性。其中首要的目標為確認病原在野豬族群的感染現況,如果病原已經感染野豬族群,則應更進一步估算其分布及感染率。我國現階段正準備宣告成功撲滅家豬之口蹄疫及豬瘟病毒,然而,野豬族群的疫情監測資料實則闕如,不僅可能在未來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宣告撲滅特定病原的過程中受阻,更可能因為對野豬疫情的無法掌握而造成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爆發。

野生動物由於分布於自然棲地環境中,針對野生動物所進行的疫情調查與家畜動物所採用之方式及程序具有極大的差異及困難性,疫情監測工作應結合野生動物生態及疾病研究等相關專業背景以強化其成效。舉例而言,野豬疫情監測之困難處在於樣本及分布資訊的取得,此問題可經由與全國各原住民部落的狩獵管理計畫合作,訓練野外調查與採樣人員,並配合訪談原住民獵人來克服,更可進一步培養我國野生動物疫情調查之種子人才,奠定我國野生動物疾病監測工作之基礎。

2018年12月13日
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 羅玲玲副教授兼系主任

豬隻為雜食動物且有極佳的次級原物料轉換能力。從整體養豬產業來看,我國廚餘現況存在一些問題,不論是廚餘分類、回收品質,還是國人的觀念都仍有待改善。例如:若有人將菸蒂或衛生紙丟進廚餘桶內,基本上整桶廚餘就會被視為是垃圾;或者有國人認為廚餘飼養的豬肉較美味;以及不具規模的後院生產的小養豬戶,執行蒸煮的設備與能力可能較欠缺。而目前國內有約12%的豬隻以廚餘飼養,倘若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則當農民因成本考量選擇不繼續飼養豬隻時,這12%的豬肉便需要依賴進口來填補。由於進口的豬肉價格較低,養豬業者便首當其衝面臨衝擊,進一步影響整個與養豬相關的產業鏈。目前中國大陸養豬產業便面臨了很大的困境,很多大公司位處疫區,即使場內沒有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但由於中國大陸規定爆發非洲豬瘟省份之豬隻不能跨省運送與販賣,使得這些公司紛紛因為當地豬價降低的關係,無法繼續存活而倒閉。

依國際上處理廚餘的現況來看,紐西蘭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紐西蘭將國內廚餘分成兩類,一類是含有肉類的廚餘;一類則不含肉類,像是麵粉、豆渣或是水果皮等。養豬戶倘若選擇使用不含肉類的廚餘,便無需蒸煮;而若選擇含有肉類的廚餘,則規定需超過100度C並持續蒸煮1個小時以上。政府則主要透過提供廚餘者和養豬戶所提出的「雙面聲明」進行查核。提供廚餘者,比如學校、軍隊、超級市場等機構,在提供廚餘的同時,需針對廚餘是否含有肉類提出聲明;養豬戶在販賣肉品時也要進行聲明,例如所使用的廚餘沒有進行蒸煮,但其中不含肉類等。整個作業由初級產業部負責。

綜觀各國非洲豬瘟跨境傳播的起因,最近的分析發現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的比例較高,但初期的病例中廚餘飼養豬場確實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之後的傳播才轉成較多面向。相關業者的防疫觀念非常重要,豬場內外的生物安全、豬隻的健康管理都必須執行到位!例如:1.相關人員到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養豬場,回來後至少要隔離七天,才可進入國內的豬舍;2.工作人員進到場內前,要換衣、換鞋,進行消毒;3. 豬場入口與各棟舍間的消毒水槽,定時更換,確實踩踏;4. 運豬車需確實消毒,並避免來回不同的豬場等觀念。人流、物流及車流都需注意。

由於我國尚未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因此最重要的是凝聚大家的共識。廚餘養豬作為循環產業的一部份,是對環境友善的一個方法,但也無可避免存在著疾病的風險。政府在風險管理的同時,除了意見領袖外,更應召集使用廚餘飼養的豬農們,好好進行溝通、歸納其意願,同時依養豬場的現況進行盤點、分類,並對相關養豬場進行輔導,方能在維護產業的同時,打贏這場防疫戰爭。

2018年12月06日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 朱有田教授

非洲豬瘟在中國爆發且疫情持續擴大,人為介入是瘟疫傳播的主要因素,廚餘養豬為其次。因我國黑豬產業會用廚餘飼養豬隻,為防堵疫情不致透過廚餘跨境傳播,近期出現「是否應禁止使用廚餘飼養豬隻」的討論。

黑豬的飼養方式可分為兩種:
1. 種豬場:專門生產小豬(架子豬),而後售予肉豬生產豬場。由於飼養期固定,收入較不受飼料成本與豬價影響,因此多採用飼料飼養
2. 肉豬場(又稱肥豬場):專門生產供給消費者的肉豬。由於飼養時間較長,短則10個月,多則長達18個月的時間,故為了壓低成本,多採用廚餘飼養
又因售價與獲利關係,本土黑豬種豬場主要分布在南部;黑豬肉豬場則大多分布在新竹以北。換言之,探討廚餘養豬在非洲豬瘟的風險管理時,應先針對豬農的結構、廚餘來源、種類與廚餘處理方式做系統性的分析。例如,廚餘來源之差異,屏東以廚餘飼養豬隻的養豬戶,廚餘來源較固定,如向特定學校、農產品加工廠或是軍隊收購廚餘或副產品(如豆粕、酒糟)。北部的廚餘有一部分則來自家用廚餘、餐廳等等。其中,不含肉類的豆粕、酒糟是否要納入因非洲豬瘟禁飼的「廚餘」,值得討論。因此探討廚餘蒸煮飼養條件之外,同時也應針對廚餘的來源、廚餘車的運送路徑進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檢視問題。

本土黑豬的口感與白豬不同,主要是因品種的不同,其次是飼養管理的差異。本土黑豬的獨特風味讓牠們得以保留至今,是臺灣重要的豬種資產。而我國飼養黑豬的養豬戶大多在客家聚落,由於其民族性較為保守,多追求穩定的獲利。倘若全面禁止廚餘飼養豬隻,在後續所花費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讓豬農選擇放棄飼養,威脅本土黑豬種原的存續,進而影響整個黑豬產業。因此我們應該更有系統地去思考、討論這些問題,而不是貿然強迫豬農改變飼養豬隻的方式。

誠如前述,人員及運輸車輛流動是造成非洲豬瘟主要的傳播途徑,廚餘其次。以本土黑豬而言,黑豬的種原集中在屏東,架子豬會銷售至新竹以北的養豬場進行生長肥育飼養。在防疫措施觀念較為不足的情況下,讓運豬的車輛在這些畜牧場流轉,就可能是引起疫情擴散的原因之一。故獸醫師、藥品服務人員、飼料車與廚餘車動線的瞭解與規劃,也是非洲豬瘟防疫的要項。

非洲豬瘟傳染對象也不只針對本土黑豬,外來種豬與原生的野豬亦會受到感染。而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媒介,如壁蝨與森林交界都會區的野豬都是讓許多疫區國家無法順利杜絕非洲豬瘟威脅的原因。整體來看,目前國內針對非洲豬瘟的風險管理還有許多面向待系統性的改善。首先像是國內廚餘飼養豬隻(包括飼養野豬)的散戶、國內野豬的分布情況,及野豬與人為活動重疊區域等資料,都尚待調查與補齊;其次應納入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來討論。由於國外很多非洲豬瘟的案例皆包含野豬,故除了畜牧與獸醫領域的專家,野生動物保育專家、野生動物保育醫學專家的經驗與意見也相當重要。除此之外,在發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同時,有效的站在社會觀點跟豬農與科學家進行溝通,更需要社會科學的專家跨領域合作才能更臻完善的解決非洲豬瘟導致的問題。

2018年11月27日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 阮喜文名譽教授

目前國內有高達2/3的廚餘依賴餵豬去化掉,因此個人偏向不贊成全面禁止廚餘養豬有以下幾個理由:

1.廚餘養豬可以解決很多環保問題:根據環保署統計,臺灣一年廚餘回收量為55萬公噸,其中有62%用於養豬。另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全臺約有65萬頭豬採用廚餘養豬,約佔全臺在養頭數542萬頭的12%,大都是飼養期較長而且耐粗食的黑豬,以廚餘養豬的飼養成本相對較低。
2.如果禁止廚餘養豬要考慮環保單位有無能力處理大量廚餘,而且處理後之廚餘何去何從。
3.為了改吃飼料的豬,臺灣每年需要額外進口的玉米及大豆或大豆粕數量非常可觀(臺灣養豬之飼料換肉率平均為3.0,如養一頭豬增重100kg,則需要300kg飼料;飼料中的玉米佔60%,大豆粕佔18%,則一頭豬就要吃180kg玉米及54kg大豆粕,65萬頭吃廚餘的豬改成吃飼料就額外需要117,000噸玉米與35,100噸大豆粕)
4.大部分農民已按照政府規定花大錢增設廚餘加熱設備,政府要另花一大筆經費補助廚餘養豬農民的轉型。

廚餘在餵豬之前需經高溫蒸煮90℃一個小時以上,在此處理之下即可消滅病毒,此類病毒包括非洲豬瘟在內;大部分以廚餘養豬的豬農都能依照政府的規定加熱。因此現階段政府要杜絕非洲豬瘟的侵入,應該是要嚴查與輔導現行不合格的豬農。要讓他們知道一旦非洲豬瘟侵入,會造成整場的損失,沒有人會與自己的荷包過不去。並且也要告知養豬戶蒸煮殺菌的SOP,而不是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另外也要嚴禁走私肉品進入臺灣,即從食安的角度,嚴防遭受感染的豬肉被端上餐桌供食用。最後,再度強調不管是從環保或畜牧的立場,我個人的意見是偏向不贊成全面禁止廚餘養豬。

※關於阮喜文名譽教授回應之完整內容,請參考附件一

2018年10月24日
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周崇熙教授

七月初,新聞裡都是慶賀我國豬隻擺脫「口蹄疫」不用再打預防針的好消息。八月初,肆虐中國大陸許多省份的「非洲豬瘟」卻又盤據了新聞的版面。從官署、學界到業界,無一不是萬分警覺,深怕這號稱「豬隻的伊波拉病」會跨越海峽重擊才重新站起來的臺灣養豬產業。
形容「非洲豬瘟」是「豬隻的伊波拉病」其實並不為過,不像口蹄疫已經有良好的疫苗,雖然增加飼養成本但至少能夠防止疾病的傳播肆虐;非洲豬瘟沒有可信賴的商用疫苗來預防疾病,更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治療或減緩豬隻的大量斃死。

雖然,非洲豬瘟不會傳染給人類,僅能在豬群間傳播與感染,在食安議題上似乎能讓人類稍喘口氣,但是豬隻的大量斃死,不僅會造成養豬產業崩盤及市場供需癱瘓,如何處理大量的斃死豬隻也將造成環境嚴重負擔,因此我們不能就此放下戒心。

全世界清除(包括預防再發生)非洲豬瘟最成功的案例算是巴西了。其成功的最重要秘訣之一就是「禁用廚餘養豬」。非洲豬瘟病毒非常頑強,現今常用的豬肉產品(生熟食皆同)製造過程都沒有辦法完全殲滅沾附在豬肉上的病毒,由於人類的「生物循環經濟」思維,這些病毒透過廚餘養豬的管道又回到豬群。有些豬死了,還沒死的豬製成食品變成廚餘後,再餵豬,然後其他的豬又死了,慘烈的惡夢就是這樣被循環擴大了。

靠「科學」來解決疾病問題才是王道,廚餘養豬已經被證實是傳播非洲豬瘟最重要的兇手,因此廚餘絕對不是餵食豬隻的選項。就算長時間高熱蒸煮可能殺滅非洲豬瘟病毒(但長時高熱法並不會適用於人類食品的製程中),然而從收集廚餘、運輸、儲存、蒸煮這些流程帶給環境各類汙染的成本實在太大,相關主管機關應革新處理廚餘的思維,走上先進國家之路,在防治疾病的前提下,廚餘的處理絕不能無辜地躲在「生物循環經濟」的大傘下。

海峽對岸的疫情日趨嚴峻,我們必須拿出合理而有效的對策。嚴防走私豬肉產品,禁止旅客違規攜入所有國外肉製品,徹底根除廚餘養豬的不良思維,我們才能安心地在臺灣,開心地吃萬巒豬腳、台客香腸!

2018年09月14日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undesinstitur für Risikobewertung, BfR)2

動物疾病不是食品醜聞:病原體無法轉移至人身上。

目前在歐洲盛行的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對人體沒有健康危害。ASF病原體無法移轉到人類身上。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German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BfR)的主席Andreas Hensel博士解釋到,「直接接觸患病的動物或食用受感染的家豬或野豬製成的食物,皆不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ASF病原體為一種感染家豬和野豬的病毒,並且通常會使動物感染嚴重且致命的疾病。它會透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或透過病豬的排泄物與軟蜱(tick)傳染。ASF病毒是非洲野生動物所感染的流行病,但在歐洲南部也多次爆發。自2007年,該病原體感染野生動物的地區一直從西邊往北方蔓延,從喬治亞(Georgia)、亞美尼亞(Armenia)、亞塞拜然(Azerbaijan)到俄羅斯(Russia)。2014年開始發現野豬身上帶有ASF病毒並且在波羅的海各國爆發。此病毒也在羅馬尼亞(Romania)、匈牙利(Hungary)、波蘭(Poland)和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爆發。2018年9月,也在比利時的野豬身上發現此病毒,這是西歐的第一個案例。

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建議,雖然ASF病毒不對人造成危害或者風險,但家豬和野豬肉就像其他生肉一樣帶有其它的病原體,應該總是在衛生的條件下被烹調。肉品應該被冷藏,並且在烹調前與其它食品分別準備。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也建議肉品加熱時,中心溫度應該至少達到攝氏70度或以上,並持續最少2分鐘。
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為提供進一步資訊,整理了有關ASF的常見問題。可自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網站下載。

※本文轉譯自英文版本,最原初版本為德文,法律效力唯以原德文版本為準※

資料來源:非洲豬瘟對消費者沒有風險

註釋:

[1] 資料來源:https://www.baphiq.gov.tw/view.php?catid=17470
[2]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為德國聯邦食品與農業部(the Federal Ministr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BMEL)之下的科學獨立機構。它為聯邦政府和各邦提供有關食品、化學品和產品安全的諮詢。BfR對與其評估工作緊密連結的主題進行研究。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