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近日聯合新聞網報導「北市推廣再生水 首建專管延伸社區」,新聞指出未來台北市政府將在民生污水處理廠舊址建造民生水資源再生中心,其中更首創建置「專管」延伸至一般社區,北市府衛工處已選定民生社區作為示範社區,希望能藉此提升一般民眾對再生水的接受度。雖然目前台北市已有迪化、內湖污水處理廠,每日生產再生水量分別約1萬噸、2萬噸,但因為水質混濁、偶有異味,一般民眾使用意願不高,現多為公部門環保局、公園處使用。除此之外,再生水的處理過程中可能產生「以電換水」的爭議。

因此,為釐清目前我國再生水發展技術能否克服以電換水爭議,以及使用再生水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並探討再生水利用的其他潛在風險,特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回應本次議題。

 

2020年1月13日
交通大學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執行長陳筱華

依據不同用途,目前國內水資源回收中心(水再生廠)使用的處理技術亦不同。提供洗街、景觀澆灌、沖廁等用途的再生水資源不必使用逆滲透技術,而提供給工業製程用的再生水則需使用逆滲透[1] ;兩者並非都是「以電換水的逆滲透技術」。

再生水的水源主要為大型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已符合環保署放流水標準),透過混凝、過濾、消毒等程序供應洗街、景觀澆灌、沖廁等用途,若要提供工業製程,則需加上逆滲透程序。若水中含有重金屬或其他有害物質,則會額外加上去除此類物質的程序,如活性碳、離子交換樹脂等。

現行國內廢污水再生使用的政策為:

  1. 提供「不與人體接觸-澆灌、景觀、抑塵、沖廁等用途」再生水,環保署亦訂有水質建議值,不能產生「水質混濁、異味」,其再生程序相當節能。
  2. 提供「工業製程使用」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水質的再生水,且嚴格規範水再生系統的耗能。

基本上,國內供應再生水的造水成本均已低於傳統水資源開發的成本了。且上述水再生技術均相當成熟,於國外已推廣多年,並無健康風險問題,亦無「以電換水」的疑慮(其實傳統供水須建造水庫、透過輸水、淨水、配水、加壓等程序,其用電量亦相當可觀)。

在國外,再生水已能用於農業灌溉,台灣食用來自美國加州、佛羅里達州的各類水果大都由再生水灌溉產出。基本上,使用再生水灌溉旱作已實施多年。但受限於台灣灌溉水水質標準要求的水質導電度和總氮含量較為嚴格,產出符合灌溉水水質標準再生水成本較高,因此目前尚未實施以再生水灌溉稻米。

目前國外針對再水生的處理已有多種作法,例如非洲納米比亞使用德國技術,自1968年起即「生飲」污水處理廠放流水經「多重阻隔系統」[2] 處理的再生水,迄今已超過50年;美國加州橘郡1975年起即將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再生注入地下水層,再抽取作為自來水水源,迄今已超過45年;日本自1965年起即將污水處理廠放流水經處理後的再生水供應都市景觀澆灌和家戶沖廁,迄今已超過55年;加州、佛州以再生水直接提供家戶和公共場所景觀澆灌、農業灌溉亦已實施多年;新加坡自2003年起即將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再生(NEWater系統)供應環境清洗和工業用水,迄今已超過15年,以上案例均可提供我們參考。

其實近十年來,全球水再生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議題就是「再生水生飲」、「新興污染物與風險」和「節能型水再生技術研發」等。全球均根據再生水用途(放流水去化方式),對此一新興水源(污水廠放流水)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理,有些國家甚至可提供再生水生飲。隨著都市污水下水道普及率不斷提升,污水收集和處理效率亦大幅提升,大量的污水已成為新興水源,因此,都市大型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再生利用已為全球趨勢。

註釋:

[1] 逆滲透是一種以壓力差為驅動力,從溶液中分離出溶劑的薄膜分離操作。請參考科技大觀園網站
[2] 多重阻隔系統是指針對每一種敏感性污染物質均使用兩道以上的處理單元予以去除。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