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近期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台灣已出現第一起本土居家感染的確診病例(2020/1/29),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教授、臺灣大學獸醫學系陳慧文副教授、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方啟泰教授以及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吳弘毅教授,回應目前最新的兩篇科學研究,與釐清相關科學資訊。
研究一:
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報告「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提及多項COVID-19疫情檢驗及臨床表徵等分析數據。
1. 上述報告稱死亡率已達15%,現有的已知數據是否能做出此推論?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教授
發表於The Lancet 的文章是今年1月2日前武漢Jin Yin-tan醫院收治的41個確認案例中,共有6位病人死亡,所以統計有將近15%死亡率。但是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至1月25日24時,累計確診為1975例,死亡56例,所以死亡率是2.8%。因為目前官方統計仍在持續更新中,最後實際死亡率仍還不能論斷。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陳慧文副教授
此篇主要之分析對象僅止於2020年1月2日之前入院就診的病例,數目為41人,描述這些病患的臨床表徵、檢驗數值等,以作為醫師診治之參考,而此些病患之中最終有6人死亡,因此得到15%這個數字。此篇為描述統計類的研究,需要清楚定義研究的對象,分析所得之結論只能解釋研究對象,而不能擴大應用到其他族群,並由於目前疫情仍在發生中,感染、致病情形仍持續在更新,因此無法推得新型冠狀病毒之死亡率為15%的結論。因此,與疫情結束後統計出確切的「死亡率」相比,此時的數字可用「死亡情形」來描述較為客觀。
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方啟泰教授
上述研究報告中,大陸 41 位確診感染 2019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病人,其中六位不幸死亡,因此死亡率為 6/41=15% 無誤。但要注意死亡率受多種因素影響,不見得後續病人也有這麼高的死亡率。臺灣的醫療水準優於大陸,因此有更高的治療成功機會,因此民眾不需恐慌。但也希望民眾能因此了解此波疫情的嚴重性,全力支持政府採取必要防疫措施,保障國人生命安全。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 吳弘毅教授
此研究報告是在一個特定時間與地點所推論出之結果,是否能代表整個疫情的全貌,仍須後續觀察。但是在動態的變化中,也都可能有不同的結果。因此該病毒的死亡率可能還是需要有更多的數據,或是此病毒的流行告一段落之後,才可能有較精準的結論。
2. 據媒體報導,台灣出現一例同時檢測出流感病毒與新型肺炎冠狀病毒的個案,此情況是否可能發生?若同時感染兩種病毒,在判斷臨床症狀、通報採檢的過程中,是否可能誤判?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教授
因為現在正是流感病毒的流行季節,同時感染這兩種病毒機會的確是存在的。以目前的防疫策略,臨床採檢會同時檢驗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因此誤判的機率不高。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陳慧文副教授
冬末春初原本就是流感盛行的季節,自新型冠狀病毒患者身上檢出流感病毒,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由於這兩種病毒帶有的遺傳物質完全不同,在現在廣為使用的聚合酶鏈鎖反應之診斷方法之下,誤判的機率很低,惟兩種病毒若同時存在呼吸道中,可能導致病徵加劇,因此,民眾定時施打流感疫苗、提升對流感病毒的免疫力、減少重症機會,是為自身防疫的必要措施。
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方啟泰教授
新興傳染病檢驗技術與篩檢條件確實有其挑戰性,但我國檢驗技術與世界同步且不斷更新,目前已經相當完善。篩檢條件亦會隨大陸疫情擴散而作必要的動態調整。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 吳弘毅教授
是有可能同時感染兩種病毒的。這個要看同時感染的病毒,個別的臨床症狀以及共同感染後顯示出之臨床症狀而定。如果同時感染流感病毒與新型肺炎冠狀病毒,因其臨床症狀類似,因此需通報採檢,所以誤判的機率不高。
3. 現已出現未發燒的確診病例(依據上述研究報告發燒達 37.3°C,可篩檢出98%的患者),可能的原因為何?是否表示現行篩檢的臨床條件可能出現需修正?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教授
發燒症狀僅表示身體對感染產生的其中一種反應。在臨床上,醫師仍會根據其他臨床症狀和旅行接觸史來判斷。目前發燒篩檢仍是在機場等公共場所較容易執行的篩檢做法。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 吳弘毅教授
因為此新型肺炎冠狀病毒之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因此出現未發燒的確診病例之真正原因為何並不清楚。但是就學理上而言,體內有病毒感染,需視感染的病毒量以及病毒之致病性等原因而定,並不一定會發燒。因此檢測到病毒與是否會發燒可以是獨立的兩件事,兩者不一定有必然關係。此外,檢測的時間點是在疾病發展的哪一個過程也是能否檢測到病毒的因素之一。現行篩檢的臨床條件是否需修正仍須專家再進一步討論。
4. 若未來病毒發生變異,那原本的基因定序是否就不具參考價值?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教授
即使病毒持續變異,短時間變異不至於太大,原來的序列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但是新分離出分的病毒仍須持續定序,確定目前設計檢驗用的PCR primers是否需要修正。另外新分離出來的病毒序列也可以用來監測這個病毒演化與傳播。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陳慧文副教授
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定序工作是很重要的,先了解病毒的遺傳樣貌,病毒學家才能繼續研究病毒的細胞受體、組織嗜性、病原性乃至於毒力等資訊,已知冠狀病毒仍可能在族群中發生不同程度的基因突變,因此持續監控病毒基因之演化,了解突變的情形也是病毒學家的研究重點。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 吳弘毅教授
無論未來病毒是否發生變異,原本的基因定序仍具參考價值。未來病毒發生變異,不代表原來檢測到的那一株病毒就會消失,只代表有變異的病毒株出現。此外,若與原來病毒株比較,發生變異之基因序列對於病毒本身而言,可能非常重要,而這一些變異的基因對於以後疫苗或是抗病毒藥物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研究二:
另一近期的研究報告「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early estim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epidemic predictions」,為尚未經同儕評審的線上可預覽版本,預估2月4日將有132,751–273,649的人數遭感染。
1. 報告中稱目前確診率只達5%,至2/4傳染人數可達25萬人,此說法是否有學理根據或使用何種推估模型?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 陳慧文副教授
以決定性的SEIR (S:對疾病有感受性的族群、E:暴露在病原中的族群、I:已感染且具傳染能力的族群、R:從疾病中恢復健康或死亡的族群)理論模型預測傳染病之流行曲線是流行病學的一種研究方式,藉由設定各種參數、加以運算得到數據,這樣的研究方式優點是簡單、容易運算,但缺點是和實際疫情狀況差距可能較大,因為需要做一些前提假設,例如假設族群個體間的有效接觸機率皆相同,又假設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為4天(但事實上可能較長)等。使用不同數理模型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又本篇論文尚未經過任何期刊之同儕審查階段,因此研究數據僅供參考。
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方啟泰教授
在此研究報告中,估計確診率5%為參考大陸醫院的實際情況,在篩檢試劑嚴重不足下,做出的假設性設定,並非實際調查結果,因此具有相當大不確定性。另外,關於至 2月 4日將有 132,751–273,649 人遭感染,其推估前提為大陸防疫措施維持疫情爆發時水準,未進一步加強。但現在大陸已採取大規模封城封省等強力管制措施,因此 25 萬人感染的預測應該不會完全兌現。但民眾絕不可因此掉以輕心,在疫情結束前,非絕對必要,請勿前往大陸,以降低自身遭到傳染的風險。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 吳弘毅教授
此研究有其學理根據,但所使用之模型我並不熟悉,可以再詢問其它專家。但是如同此文章之作者所描述,此研究還是有其限制性與不足之處。例如此研究只考慮在某一段特定時間、地點以及旅行等因素所得出之結論,我建議不能以此研究而下任何定論。我們可以審慎對待此研究,但不要驚慌。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