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繼非洲豬瘟之後,中國大陸傳出數起鼠疫病例,目前各界科學家也在密切關注相關疫情,媒體朋友們可參考此篇,有關於專家對鼠疫的基本釐清、提醒事項等。
鼠疫再起?
2019年9月初,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資料顯示,確認中國大陸今年發生於甘肅酒泉市的首例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顯示自11月12日起,中國大陸陸續確診4例病例,均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包括錫林郭勒盟3例和烏蘭察布市1例。在臺灣疾管署發布的國際疫情及建議等級-中國大陸,迄今(2019/11/29)共已累計5例鼠疫病例,2例已轉至北京朝陽醫院接受治療的肺鼠疫個案(11/12)、1例在化德縣醫院隔離治療中的腺鼠疫個案(11/17)、1例現隔離治療中的腺鼠疫個案(11/27),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2019年9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中的9月甘肅省的1例鼠疫死亡案例。
疾管署公布相關資訊:
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4例鼠疫病例,疾管署持續落實機場港埠檢疫措施,籲請民眾前往內蒙古等地區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
因應中國大陸出現鼠疫疫情,疾管署籲請醫師提高警覺與加強通報(疾病管制署致醫界通函第390號)
專家意見
2019年12月10日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 鄭柏青副教授
鼠疫病原體為鼠疫桿菌,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藉由跳蚤叮咬已感染的齧齒類動物後,再傳播給人類。另外不慎接觸病人的膿液或碰觸感染的動物也可能經由皮膚傷口造成感染。人感染後可能的潛伏期約2-6天,初期會引起淋巴腺發炎、紅腫流膿,之後可能會發燒、倦怠或淋巴腫痛,如果沒有治療很可能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變成敗血性鼠疫或是肺鼠疫。
這兩種鼠疫的致死率都非常高,重症病人可能在數天內死亡,需要儘速接受治療。敗血性鼠疫會造成病人身體組織腫脹壞死,皮膚廣泛出血產生黑斑,且死亡後屍體呈紫黑色,就是俗稱的黑死病。肺鼠疫則會引起患者肺部發炎、咳嗽,可迅速發展為呼吸困難、血痰,且此時病患含有病菌的痰液與飛沫會造成更嚴重的傳播,可能引起大規模的感染。
齧齒類動物大多對鼠疫有免疫力,但是跳蚤在感染後雖然會死亡,卻會在死前變得飢餓而急於吸血,反而加速鼠疫的傳播。剛死亡的鼠類仍可能帶有鼠疫桿菌,最好避免直接的碰觸具感染性的鼠屍。預防方式包括保持環境衛生,進行滅蚤與滅鼠等工作,以及防止跳蚤的叮咬,另外也要避免暴露於肺鼠疫病人活動的地區。
目前鼠疫的快速診斷為直接以顯微鏡檢查患者的膿液或痰液有無鼠疫桿菌病原體,或是以血清學檢測抗體或抗原,但是確診還是需要經過從患者體液培養出鼠疫桿菌。
在治療方面,患者需要隔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鏈黴素(Streptomycin)、健他黴素(Gentamicin)、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喹諾酮(Quinolone)及氯黴素(Chloramphenicol)都是有效的藥物,青黴素(Penicillin)無明顯效用。預防性投藥可選用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某些病人在治療5-6天後會突發性發燒卻沒有其他症狀,可能是病原對治療的藥物有抵抗性。此時要立即對患者膿液進行檢驗,以評估是否選用其他適當的抗生素治療。目前鼠疫有鼠疫死菌疫苗可打,但是保護期不長僅半年左右,需連續接種2-3劑,除了醫療及研究人員,一般民眾不太需要施打。基本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鼠疫的死亡威脅是不用太擔心的。
相關利益聲明:無相關利益衝突
2019年12月11日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 授蔡坤憲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吳文哲
鼠蚤是鼠疫爆發的重要病媒,受鼠疫桿菌感染的鼠蚤,因桿菌增殖形成菌栓堵塞跳蚤前胃,致使跳蚤飢餓想吸血,吸血不順而使跳蚤反芻,再將桿菌吐出至宿主皮膚,造成宿主感染。帶菌鼠蚤前胃可能受菌栓完全阻塞導致飢餓而死亡,或不完全阻塞而長期帶菌傳播鼠疫。此外,鼠疫可能透過接觸感染鼠疫的動物屍體、吸入含大量鼠疫桿菌的飛沫、生食或攝入未完全烹煮之內臟、以及其他外寄生蟲如鼠蚤、貓蚤、人蚤、體蝨等叮咬而感染。
已知超過200種囓齒動物會被鼠疫桿菌感染,其中免疫力強者成為鼠疫桿菌的傳染窩,弱者則因感染鼠疫桿菌而死亡。大量囓齒動物死亡是鼠疫爆發的前兆,1994年印度曾爆發鼠疫前便發現大量老鼠死亡。此外,伴侶動物如犬貓也可能因為接觸野鼠而感染鼠疫,進而將鼠疫帶入家中威脅家人。
一般處理鼠屍應配戴適當的防護裝備,例如防護衣、外科口罩、帽子、雨鞋、和橡膠手套等。當鄰近大陸地區發生鼠疫疫情時,國際港埠的採檢工作人員之防護應升級。一般民眾與社區環境中應積極減少嚙齒動物躲藏的處所,避免囓齒動物來訪,備妥自我防護裝備;使用含有敵避(DEET)的忌避劑預防鼠蚤叮咬;並保護伴侶動物避免在野外漫遊;以及於鼠疫盛行區避免和動物共枕。
鼠疫臨床症狀分為腺鼠疫、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三種,其中肺鼠疫最為嚴重,可以透過人傳人的形式散布。鼠疫患者經治療後,完全康復或殘廢或死亡都有可能。鼠疫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實驗室診斷包含血液培養、痰、尿液、淋巴液培養。臨床和環境中的檢體需在BSL2[1]實驗室操作,但是培養和操作鼠疫桿菌則須在BSL3[2]實驗室進行。快速診斷可使用市售免疫層析套組,葛蘭氏染色配合鏡檢[3],以及分子診斷方法也實務可行。
鼠疫感染可投予抗生素治療,90年代在馬達加斯加先後發現兩株抗藥菌株,一株具多重抗藥性,另一株僅對鏈黴素有抗性,所幸抗藥菌株至今並未造成大流行。鼠疫疫苗有減毒疫苗和死菌疫苗,可經由吸入式、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方式施打,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評估疫苗的效力。
相關利益聲明:無。
註釋:
[1] BSL2:生物安全第二等級(Biosafety Level 2 Lab, BSL-2 Lab)實驗室,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於2012 年以《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安全規範》為架構,並參考美國、加拿大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等出版之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引及相關規範,修訂為《生物安全第一等級至第三等級實驗室安全規範》(第 1.0 版)。
[2] BSL3:生物安全第三等級(Biosafety Level 3 Lab, BSL-3 Lab)實驗室,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 2004 年 9 月編訂《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安全規範》(第 1.0 版),針對 BSL-3 實驗室之生物安全管理組織、實驗室設施規範及測試、實驗操作規範、人員訓練、內部稽核、感染性廢棄物處理、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包裝運送及緊急應變計畫等予以規範,其後於2011 年進行修訂改版成第 2.0 版。
[3] 鏡檢時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後用油鏡觀察,並判斷菌體的革蘭氏染色反應性。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