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2020年5月19日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翁瑞宏教授
回顧新冠病毒疫情,絕對是本世紀以來全球面臨最嚴峻的挑戰。除了美英等少數國家,多數歐洲與東亞國家的疫情已趨緩,因而西方專家提出根據R0值大小來做為校園解禁與恢復大眾交通運輸等作為之依據。然而,多數國家的疫情尚未盡除;雖可考慮鬆解,若未有效遵循防疫規範,則校園與交通載具屬人口密集和高接觸頻率處,恐有引起續發波的可能。
各國的解禁計畫亦可能對於台灣產生衝擊,關鍵還是航運。此外,台灣的疫情發展是由外而內;若要鬆解,則應由內而外,也就是邊境管控應是最後一環。本年度入境旅客單日高點是1月10日的91,679人,在4月27日為最低點的214人,因而四月份的單日境外個案數目都在個位數,甚至沒有。然而,五月份的入境數目逐日回升,於5月10日的入境者達到4,562人,境外個案數目在未來可能有所增長。雖然入境旅客尚須居家檢疫,依然可能攜入病毒。應對入境旅客攜帶病毒的風險,檢疫人員須緊控邊境,直至航線對接國家未出現本土個案達國際所接受之日數,如兩個平均潛伏期的28天。
台灣已超過一個月未出現本土個案,境外個案也在檢疫與隔離中被發掘。因此,目前台灣的R0值必然小於1。然而,因為短期內不能高度期望疫苗問世,並不應該就此停下防範病毒傳播的策略。例如說,群眾仍應保持社交距離,以減少疫情傳播的可能性;這也將為醫療衛生人員提供喘息時間,並留出資源給未來可能的疫情。公部門須在社區中進行抗體抽驗,以瞭解確實的社區保護力。同時應確保欲解除的範圍是安全的,亦須定義高風險場域,風險判斷可依據人口密度、群體接觸率、持續接觸時間、醫療公衛資源的可近性等因素,並取得社會認同。如此,高風險場域應該延後解禁,例如醫療照護機構可考量持續限制出入。
隨著應變能力的提高,可逐步取消對於群眾的生活限制,以期恢復社會與經濟活動。其中的社會不平等問題須要被關注,對於較為安全無虞的非城市區域,尤其是交通、教育、社福被設限之處,應優先考量解禁,因為他們的需求較具急迫性。總體而言,社會要成功解禁,主要取決於各界對於防疫措施的共同實踐。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