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在8月25日,香港大學在《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最新一份二次感染新冠肺炎個案的臨床研究結果,「COVID-19 re-infection by a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SARS-coronavirus-2 strain confirmed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採檢一名33歲香港病患在兩次不同時期發病症狀的病毒檢體,比對病毒基因後發現兩次的感染來自不同的病毒株,顯示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有可能再遭受二次感染。

在8月29日,美國亦傳出首例二次感染個案,雷諾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醫學院與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Nevada State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研究團隊表示,該名男子每一次染疫的病毒株之間存在基因差異,表示確實為再度感染且病情比首次更嚴重。同時也引發研發的疫苗是否無法防止再次感染新冠肺炎的討論。

在9月19日,美國貝爾佛堡社區醫院(Fort Belvoir Community Hospital)與美國海軍醫療研究中心生物防禦研究局(NMRC BDRD),也發表一篇最新臨床報告在《臨床傳染病》,「A Case of Early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發現這名42歲男性軍事醫護人員,在初次感染康復後的第51天,再次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且二次感染的病情更為嚴重,推測可能與免疫反應增強或接觸的病毒數量更高有關。

參考文獻:

  1. To, K. K. W., Hung, I. F. N., Ip, J. D., Chu, A. W. H., Chan, W. M., Tam, A. R., ... & Lee, L. L. Y. (2020). COVID-19 re-infection by a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SARS-coronavirus-2 strain confirmed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 Tillett, R., Sevinsky, J., Hartley, P., Kerwin, H., Crawford, N., Gorzalski, A., ... & Farrell, M. (2020). Genomic Evidence for a Case of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vailable at SSRN 3680955.
  3. Larson, D. et al. (2020). A Case of Early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相關文章:

  1. 中時新聞:二次感染患者病情較輕有抗體
  2. 中時新聞:美出現首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病情更嚴重
  3. 中央社:武漢肺炎現二次感染,專家:可能要降低疫苗期待
  4. 中央社:韓國武漢肺炎確診增110例 出現疑似二次感染案例
  5. Nature:Coronavirus reinfections: three questions scientists are asking

專家怎麼說?

2020年9月14日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齊嘉鈺

從現有研究文獻可以發現,「二次感染」在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歷史上,是確實可能發生的。舉例來說:引起常見感冒症狀的四種冠狀病毒,病人在被感染後6個月,血中的抗體量都大大降低,而在被感染後12個月內,也都可能會再次受到感染 [1]。

個體是否會被二次感染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例如:不同人的免疫能力本來就有差異,所以第一次感染後,產生抗體的數量、消退的時間或是記憶細胞維持的時間會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健康狀況也不盡相同,被感染後的反應也不會一模一樣;另外,接觸到的病毒數量與病毒是否出現變異等,也會影響再次感染後的嚴重程度。從目前已知的有限資料來看,香港和美國內華達州的二名病例,兩者在遭到二次感染後的嚴重程度一輕一重,或許跟上述的一些因素有關。

我們也不必因為出現「二次感染」的病例就對疫苗研發失去信心。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長達31Kb,變異能力也比一般RNA病毒弱。RNA病毒在每一次複製時,都可能因複製錯誤而導致變異,錯誤率約為10-3~10-5/核甘酸;而冠狀病毒錯誤率約為10-6~10-7/核甘酸,約是一般RNA病毒的千分之一倍,因複製錯誤導致的變異率遠低於大部分的RNA病毒 [2]。研發中的基因重組或蛋白次單元疫苗,都涵蓋到中和抗體最重要的結合部位「棘蛋白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3]。目前發現,隨著時間演進,病毒基因序列雖然發生變異但並未改變RBD區域推測不會影響施打疫苗後產生抗體中和病毒的效果。此外,對照目前全球確診病例數已達三千多萬人,卻僅有極少的二次感染個案,因此,新冠病毒的變異應還不足以影響初次感染後的抗體能力,以及疫苗的保護力我們並不需要過度擔心新冠病毒造成的「二次感染」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自然感染的情況下,新冠肺炎病患在受病毒感染後第10到21天,即可偵測到中和抗體[4][5],而初次感染後誘發的T細胞及B細胞免疫記憶也能維持超過3個月[6]。但是,另外也有研究指出,有少數輕症病患在感染後數週內都偵測不到抗體[7]。而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則發現:新冠病毒誘發的抗體半衰期約為73天,與過去SARS重症病患相比,新冠病毒感染的輕症患者體內抗體消退的速度比較快[8][9]。意味著感染的嚴重程度不同,抗體會有不同的留存時間。所以,後續疫苗接種的臨床試驗必須特別留意觀察抗體持續的保護時間。

以目前已行之有年的疫苗為例,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及水痘等病毒疫苗,往往在第一次接種後間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做第二次「追加」,以確保生成更穩定、持續時間更長的保護效果。許多研究證實,包括新冠病毒在內,藉由自然感染冠狀病毒誘發的抗體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退,記憶細胞的能力也未必足以完全抵擋,仍有機會發生二次感染。因此,未來在接種疫苗的策略上,透過「追加」來強化免疫反應應該是比較保險的方式。

基本上,不需要因為出現了二次感染的案例而過於擔心疫苗施打的效力。但除了寄望疫苗能夠幫助控制這波新冠疫情,我們還需要更加警惕的是:由於過去無論是SARS或是MERS,因為疫情都很快受到控制,所以我們看不到再次感染的病例,也就無從得知二次感染是否會引發重症。但是,在過去疫苗研發過程中曾經觀察到「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10,11],意即:初次感染時產生的抗體,不但不會保護宿主抵禦下一次的感染,反而增強二次感染的致病性,導致症狀更嚴重。這個罕見卻相當棘手的現象,無論是當前疫情或是疫苗研發過程都須特別留意。

2020年9月11日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鵬年博士

在人體被新冠病毒感染後,具有免疫能力的人都會產生免疫反應。與其他病原體感染一樣,新冠病毒感染後會誘發IgM和IgG抗體的產生[12],有些人在疾病發作的第一周內就可以產生抗體。在新冠感染中,發病後2至3週內血清中幾乎都可以同時出現IgM和IgG抗體。

就現有文獻來看,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IgM和IgG抗體可存活多長時間目前仍未知。而發生二次感染有兩種可能的原因,首先是被感染的個體無法正常生成抗體,生成抗體能力的基因有缺陷;另一種是初次感染產生的抗體,無法清除第二次感染時的病毒株,病毒上的辨認位可能發生改變,造成抗體無法辨認再次感染的病毒株。二次感染通常不會比第一次感染還嚴重,因為第一次感染產生的抗體可清除第二次感染的病原體。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免疫系統會產生中和抗體,避免病毒在體內大量複製。根據抗體與病毒結合的特性可分成兩大類:結合抗體(Binding antibody)和中和抗體 (Neutralizing antibody)。結合抗體可結合病毒上的特定位置,但不一定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細胞,因此結合抗體不能反應出保護力。另一大類的中和抗體,專指能夠結合病毒辨認細胞的位置[13],才可抑制病毒感染細胞,雖然中和抗體能有效的對抗病毒,對人體起到保護效果,但並不表示能永久對新冠病毒完全免疫,抗體還是有可能會隨著時間消失

在其他感染疾病也出現一段時間後免疫力會失效,特定的病原體感染後產生的抗體,過一段時間後消失,因此有些疫苗需要隔一段時間後,補充施打第二劑以上,或是追蹤抗體效價。因此對於未來COVID-19疫苗也須施打後,評估產生抗體的功效與追蹤持續的強弱效果,才能確認疫苗成功與否。

引用文獻:

[1] Edridge, A. W., Kaczorowska, J. M., Hoste, A. C., Bakker, M., Klein, M., Jebbink, M. F., ... & Sastre, P. (2020). Coronavirus protective immunity is short-lasting. MedRxiv.

[2] Smith, E. C., Sexton, N. R., & Denison, M. R. (2014). Thinking outside the triangle: replication fidelity of the largest RNA viruses. 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 1, 111-132.

[3] 新冠病毒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病毒會利用外層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細胞結合後,方能感染細胞。RBD是中和抗體最重要的辨識區,如果病毒發生變異並未改變RBD,推測應不至於影響施打疫苗後產生抗體中和病毒的效果。https://smctw.tw/6632/

[4] Wu, F., Liu, M., Wang, A., Lu, L., Wang, Q., Gu, C., ... & Zhang, Y. (2020). 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in Patient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Mild COVID-19 in Shanghai, China. JAMA internal medicine.

[5] 病毒感染人體後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依據結合的方式分成兩類:結合抗體與中和抗體。前者雖然會結合病毒,但是無法抑制病毒感染細胞。後者能夠結合病毒辨認細胞的位置,進而抑制病毒感染。中和抗體具有抑制病毒的生化活性。https://smctw.tw/6632/

[6] Rodda, L. B., Netland, J., Shehata, L., Pruner, K. B., Morawski, P. M., Thouvenel, C., ... & Fahning, M. L. (2020). Functional SARS-CoV-2-specific immune memory persists after mild COVID-19. medRxiv.

[7] 同[4]
[8] Ibarrondo, F. J., Fulcher, J. A., Goodman-Meza, D., Elliott, J., Hofmann, C., Hausner, M. A., ... & Yang, O. O. (2020). Rapid decay of anti–SARS-CoV-2 antibodies in persons with mild Covid-1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9] Sariol, A., & Perlman, S. (2020). Lessons for COVID-19 immunity from other coronavirus infections. Immunity.

[10] Yang, Z. Y., Werner, H. C., Kong, W. P., Leung, K., Traggiai, E., Lanzavecchia, A., & Nabel, G. J. (2005). Evasion of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in emerg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3), 797-801.

[11] Yip, M. S., Leung, N. H. L., Cheung, C. Y., Li, P. H., Lee, H. H. Y., Daëron, M., ... & Jaume, M. (2014). Antibody-dependent infection of human macrophages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Virology journal, 11(1), 1-11.

[12] IgG、IgM:是人體產生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又稱為抗體,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與抗原反應之角色,當抗原與抗體反應後,IgM抗體濃度最早上升,其次為IgG,兩者的高低數值可作為判斷患者處於何種感染階段。

[13] 新冠病毒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病毒會利用外層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細胞結合後,方能感染細胞。https://smctw.tw/6632/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